中华慈善总会8日在京发布首册《慈善读本》。专供小学的读本中,目录中未出现一个“钱”或相关的字眼儿,通篇亦未宣传捐款,而喜羊羊的故事、迈克·杰克逊的公益歌曲,却出现在了读本中。(11月9日《北京日报》)
首册《慈善读本》进学校,体现了中华慈善总会与教育主管部门尝试爱心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创新,顺应了公众渴盼道德回归的民意诉求,尽管教育效果尚需实践检验,但此举对社会道德教育的引领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而《慈善读本》通篇亦未宣传捐款并以免费形式发放,更避开了诱捐的嫌疑,且不增加学生负担,着实值得称道。
应该说,《慈善读本》在无章可循、无例可考的情况下,积极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中弘扬慈善文化,其良苦用心值得肯定;同时,该读本以“爱心”为主打词,以爱心序曲、爱心歌曲、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童话、爱心剧场、爱心行动等单元为架构,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诠释慈善的理念,对孩子施以“爱心”的感染和熏陶,并以孩子们力所能及的爱心行动让孩子感受奉献爱心时收获的快乐,这种快乐慈善的教育方式尤其值得赞赏。
实施爱心教育“从娃娃抓起”事关孩子健康成长的百年大计,让慈善文化成书并融入校园,填补了爱心教育没有课程、缺乏教材的空白,其意义显而易见。但由于学校并非世外桃源,培养学生的爱心,不能止于本本的说教,需要得到学校之外的家庭和社会的慈善环境的配合与支撑,否则,学生从《慈善读本》上得到的爱心认知,势必会因外部世界的功利性而折扣其教育效果,正所谓“一个行动顶得上一打纲领”。因此,爱心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慈善读本》的阅读作用,更要举13亿国人之力,用我们的爱心行动编写好社会这部“无字之书”。
依我之见,被称为“无字之书”的社会慈善“读本”,应当包括完善规范的慈善机制、公开透明的慈善管理、全民力挺的慈善氛围、见贤思齐的慈善楷模、我为人人的慈善常态,等等。而至关重要的是为人父母者乐善好施的言传身教和远离溺爱的家庭教育。君不见公交车上的如此一幕: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分别坐在两个座位上,一老年人上车,孩子欲让座,这位母亲说:“坐着,人这么多挤着你怎么办!”由此看来,鲜亮的书本教育在生活的功利教育面前不堪一击。还有,时下孩子的爱心空白和责任缺失,众星捧月般的家庭溺爱管理当属罪魁祸首。试想,在一个处处“以我为核心”的孩子的眼里,只有私欲、享受和独尊,哪有对父母辛劳的理解和对他人的示爱与付出,这种有悖《慈善读本》说教的生活现实,势必动摇孩子对慈善爱心的坚守。
时下有一种说法,叫“5+2=0”。即学生在学校5天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2天在家庭所受的不良影响相抵消了。这种说法固然有点偏激,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教育冲击的力度之大。因此,我们在为《慈善读本》进入校园的创举叫好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科学施教、践行爱心的责任,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无字之书”的编写者。(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