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教育从根本上说,终极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我们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和实践教育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
目前背离教育本质、背离教育终极目的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从教育过程看,一是学生学得不幸福。学生常年累月陷入作业和考试重压之下,原本充满灵性的孩子变得只会考试,甚至有的连考试也不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幸福感下降,以致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苦差事。二是教师教得不幸福。教师在升学重压之下产生职业怠倦,学生和教师“异化”为“考试机器”、“升学机器”,逐渐失去了教书育人的职业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从教育结果看,一些学生走上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不高,就业创业能力不高,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不高,一定意义上成为教育的“半成品”。从社会的角度看,由于教育资源不足、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尽如人意,家长和全社会对孩子成长、对教育焦灼不安,导致社会教育幸福指数普遍下降。如果学生体会不到求知求学的幸福感,如果教师体会不到教书育人的职业幸福感,如果学生学习很多年、毕业了却没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认知、能力和素质,如果教育不能有效有力地增进社会福祉,那我们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是需要改进、改革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柏拉图曾经说过:“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真正的教育是促使灵魂的转向,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是毋庸置疑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教育既然是努力地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有为了升学、就业、较高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等功利性目的,也有为了身心的全面发展、精神世界的陶冶、生活情趣的丰富等非功利性的目的。但不管是什么目的,只有把它置身于“教育就是为了人的幸福”,它才是有意义的。这里面有几层意思:第一,教育本身就是传递幸福、创造幸福的事业;第二,学生在教育中体会学习和求知的幸福,并通过学习获得对幸福的认知、幸福的能力,以最终得到人生的幸福;第三,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工作成就感、价值感带来的幸福感;第四,全社会不同的人在教育发展中得到全社会创造幸福能力的极大提升。
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最终体现在哪里
应当把教育当做一件为人民谋幸福的神圣事业来做,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教育。特别是要致力于培养造就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质。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幸福也是一种能力。幸福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过程。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教育为人谋幸福,就要让学生通过教育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方法、能力、习惯和个性,使学生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创造社会和谐幸福。
提升每个国民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从教育本体功能来看。教育的目的绝不简单是获取大专、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等一纸文凭,甚至也不是仅仅获得一份工作(虽然工作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证)。教育作为上层建筑,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无疑的,但教育不能由此变成一种引导人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教育,不能忘记教育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服务的终极价值追求。实施幸福教育,是挑战应试教育体制,回归教育本源,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既是一种教育理想,又是一种教育实践。
只有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幸福教育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教学质量差距较大,是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实现或基本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对幸福教育才会有基本的认可。要坚持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投入,多种途径举办教育,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在教育公共服务上均等化,以教育公平提升每个国民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以教育公平提升每个国民幸福生活的指数。为此,需要教育改革、需要构建幸福教育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改革教育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唯分是举,要确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培养模式。
二是要创新幸福教育的方法。转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实现教育幸福的基础。
三是要构建幸福教育的校本课程。把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任务、内容切实内化为学生的态度、习惯、能力、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幸福、体现幸福,真正促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主动、幸福地发展。
四是要建设幸福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有相应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有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没有困窘地工作和生活,教师就有了幸福的基本保证。教师的幸福就是自由地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对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教师幸福不仅具有对于教师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而且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学生具有榜样示范和教化引导功能。
五是要营造幸福教育的氛围。教育涉及社会中一个很庞大的群体,辐射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师生的焦虑压力既是社会焦虑压力的折射,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和谐幸福。“教育——为了人民的幸福”,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幸福,从更广的范围来说,它是泛指一切人的社会性教育。在终生教育、终生学习的时代,教育、学习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要注意引领社会舆论,把握教育发展的导向,创造教育为人民谋幸福的条件,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进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效。(王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