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应改变高校管理模式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发表时间: 2010-03-22来源: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改革高校管理模式,学界讨论多年的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正进入公众视野。

    那么,“去行政化”究竟“去”什么、怎么“去”、“去行政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现代大学应该距离“行政”有多远,近日,这些问题在高校和社会公众中引起热烈讨论。

    高校行政级别要不要“去”

    在学生和家长眼中,判断一所高校是不是重点大学,除“211”工程、“985”计划等关键词外,“副部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有30多所高校是副部级。

    高校的行政级别要不要去?自从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这个问题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的人认为应该保留,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当社会习惯于以行政级别来衡量其社会地位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通过一定的级别来体现大学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不少教授赞同纪宝成的观点。甚至还有人说,我国的副部级大学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认为大学就不应该有行政级别。前不久,在中国政法大学专门就《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举行的研讨会上,该校一位教授发言指出:大学在社会上应该是另外一种评价体系。不应该对应行政级别。取消大学领导的行政级别,对大学的管理是一个好事。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的着眼点都是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和学术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否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并不是关键。不少高校校长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不要把大学当成行政机构的延伸。

    改变高校管理模式能否成为关键

    相对于社会公众热议的行政级别要不要保留这个问题,高校教师们更关注的则是管理模式的改变。一些人甚至认为,改变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有望成为下一轮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目前在高校资源分配当中,评审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式,通过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等。“这实际上是利用评审方式实现资源分配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树忠说。他认为,如果高校为了争取资源,整天忙碌着填报各种申请,以获取荣誉、机会、评价和地位,怎么还能安心再去真正从事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呢?但是,如果不围绕各种项目转,不去申请,高校就拿不到钱,老师们没有相应的资源,也没有办法安心搞研究、做学问。

    而且,在项目申请过程的竞争中,院长、校长的竞争力自然比普通教师强,行政级别越高,获得的研究资源更多。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0年春季教育论坛的演讲中指出,高校存在这样的现象,有才华的青年科技人员希望当领导,而领导却热衷于搞学术,这样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他呼吁,高校应当创建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生存的文化环境。

    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引导作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高校教师希望对教师教学科研的评价机制加以改进,以更加有利于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术科研中去。

    现代大学制度如何建立

    《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那么,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包含哪些内涵?或者说其基本要素是什么?有学者认为,只有界定清楚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要素,让大学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有效推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规划纲要》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战略专题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处理好大学和政府关系,所以《规划纲要》提出要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这一原则。

    谈松华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是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他指出,政府和大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机构,大学不是行政机构,所以大学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它具有办学的自主性。政府负责宏观管理。

    另外两个关系是,大学内部治理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大学和社会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最终是要建立一种大学自我发展又自我约束的制度。”谈松华说。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探索还在进行中。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指出,制度之外,国内高校需要找到对大学核心价值的共识。这方面,世界各著名大学的制度也不尽相同。具体怎么来落实,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