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丹:文化传承与构建和谐社会
发表时间: 2009-05-06来源:


赵丹   中央民族大学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含义。科学发展观是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根本途径。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文化更加繁荣。
      一、我国和谐社会中的文化建设
      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确保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
      1.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也是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建设文化和谐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肃认真地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2.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我国有着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和谐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和谐思想在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把“和谐”理念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面对社会的种种弊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继承了这些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和实现途径,指出未来社会应当是人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发挥、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和谐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人们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使文化和谐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能照抄照搬,在西方大国奉行文化霸权主义,加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情况下,必须保持应有的警惕,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
      4.必须坚持重在建设。重在建设,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急风暴雨式的“文化运动”来实现。建设和谐文化,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目标,更应突出强调重在建设。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重在建设,就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汇聚成和谐文化的时代潮流;就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生动局面。坚持重在建设,必须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问题,注重用交流疏导、民主讨论、说服教育等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内发生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管处理、解决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十六大会议指出我国会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共计十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其中第三类就是保护民间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自上而下的一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动。但是,这一运动不能停留在承诺层面。我国各界人士都应该从各自所占有的资源角度上思考我国应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传递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维系的必要手段,文化传承负载着将先人创造和积累的一切文化财富和经验,一代代地传递给后人的历史重任。而文化传承只有通过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文化传承又承载着深刻影响下一代身心发展的教育任务。
       教育是积淀、传承和创造文化的高级文化体。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人们不仅可以把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而且还可以把别人的创造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吸收过来,进而积淀成本民族的文化。可见,教育是构成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导向机制。文化的积淀要使它成为一种传统并形成特定的民族精神,必须依靠教育的作用。
      三、我国文化传承教育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是通过传承来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和创造未来文明的源泉。建设文化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乃至于人与人的团结和睦和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文化和谐的支撑。因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文化和谐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文化和谐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必须依靠全民参与和主动创造。我国政府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和谐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
      1.文化传承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发展是生命世界的主旋律,发展意味着连续、完善、超越和创新,它是人类社会各领域生存态势和永恒追求的目标,社会的发展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目的和归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发展是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发展过程“首先应为发挥景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育与文化具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人的发展必须依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通过文化学习和传递而发展,教育和发展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统一的。工业社会使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多的工具理性色彩,强调确定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致使人的发展陷入了另一种片面发展的窘境,使人不惜以丢掉自己的文化性格及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的惨痛代价来追求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其民族性格日渐减少,而且作为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公民道德、民族责任感和文化意识等也日益被忽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远没有深入人心并得以落实。因此,文化传承教育是实现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2、文化传承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
      这一论点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假设的成立:其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把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其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个体人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两个方面,但不管是个体人的发展或是人类的发展,都只能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实现。换言之,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载体,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人的发展便会受到制约。
  因此,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化,教育的多样化才能实现文化传承的重任。传承,意味着认同,同时也意味着弘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很多学者提出了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文化传承的教育意义不仅是进行非物质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来源:和谐中国网hxzg.net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