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中的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表时间: 2009-05-06来源: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是济南市卫生防疫站培训班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是济南市卫生防疫站,成立于1953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颠簸,其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成为制约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瓶颈”。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体系不健全、机构建设薄弱、应急能力差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发展之难在于突破,亦成就于突破。2003年10月22日,鲍志强市长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我市“两个体系”建设问题,确定迁建市疾控中心,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基建总投资控制在4000万元以内,市卫生监督所、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一并迁入。该项目集业务办公、指挥调度、实验于一体,被列为2004年市重点建设工程。同时,成立了副市长刘善鹏为组长,市发改委、建委、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监察、审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公共卫生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全过程组织协调项目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市领导的指示和市长办公会精神,切实抓好项目建设,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市疾控中心根据市领导小组协调会统一安排和部署,在市辖区内进行了项目选址。2004年5月14日,市领导杨鲁豫、刘善鹏再次召开会议,将市疾控中心建设地址定点在槐荫区经一纬六路(原工业品批发市场)。选址确定后,市疾控中心及时在市发改委、规划等部门申请办理了建设用地规划、项目立项、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等相关建设手续,同时进行了方案设计,并提交市城市建设审批领导小组审查批准。2004年11月20日,市疾控中心综合业务楼破土动工。
      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非常关注工程建设情况,多次深入工地检查、督导,为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计委、国土、规划、计划、建设等政府部门纷纷给予大力支持,专门开设了“绿色通道”,加快了审批手续,市疾控中心建设项目驶入了快车道。
市卫生局党委把市疾控中心建设作为卫生工作的大事来抓,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调剂建设资金,增加投入。贾堂宏局长多次在迁建项目工地现场办公,提出要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市疾控中心,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市政府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保障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及技术服务的专业机构。具有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职能。为满足济南市597.4万人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中心综合业务楼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科学设计,办公、诊疗、检验、调度分区合理,功能协调。大楼内特别设有济南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配有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一旦发生较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便可根据预警分级,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指挥调度有关部门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国家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指导标准,购置更新实验设备,强化卫生检测人员业务素质,构建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卫生服务的技术平台,真正成为市政府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保障机构。
      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围绕“各项工作创一流,建设一流疾控中心”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中国诚信万里行全国优秀诚信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济南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等荣誉称号,连续六年被市卫生局评为卫生系统“目标考核标兵单位”。
      【中心疾控业务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我市已消灭了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近年来又先后消灭了血吸虫病、丝虫病、碘缺乏病和地氟病,通过了无脊髓灰质炎的证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病毒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等计划免疫相关的传染病与解放初期相比下降了99%以上。针对近年来的传染病形势,中心进一步加强了艾滋病、病毒性乙型肝炎、登革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防止了疫情的传播扩散。其他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重点管理的原则,加强综合控制措施,重点传染病管理连续多年实现“一个确保”的工作目标。
      艾滋病控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开通了热线咨询、网络咨询、一对一咨询、小组咨询和检测车流动咨询等多种咨询渠道。2007年“小阮热线”共接听热线电话4296个,“小阮在线”网站访问次数达42,6793人次,此两大咨询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我市艾滋病防治的开展。对危险人群开展VCT匿名自愿咨询和艾滋病抗体检测,对既往有偿采供血人群和监狱、劳教所中的羁押、收教等近万人开展了艾滋病抗体筛查,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危险行为干预活动,有效遏制艾滋病在我市传播的势头,艾滋病发病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男同性恋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获美国流行病学专家和国家CDC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免疫预防成效显著。中心高度重视预防接种工作,不断采取措施预防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形成了城区以街道办事处为范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单位的预防接种模式。2004年市政府拨款187万元,为全市预防接种门诊统一配备了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进一步提高和充实了我市预防接种门诊硬件建设条件,这也是目前全国以市为单位最大的冷链设备配发行动。加强规范化门诊建设,确保计划免疫服务质量稳步提高,截止目前,有36家预防接种门诊通过了省卫生厅验收,我市省级示范门诊达到了104家,占总数的58%,另有70个门诊达到了市级规范门诊要求,运转程序化,操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率先在全省普及了规范化门诊。通过开展规范化门诊建设活动,济南市的计划免疫整体工作有了质的飞跃,使济南市基础免疫接种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炎、乙型脑炎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人群免疫屏障不断得到巩固,疫苗针对控制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我市已连续19年未发现由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完成了无脊髓灰质炎病例证实工作;连续35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达到基本消除白喉的目标;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据估算,我市实施计划免疫工作20多年来,共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流脑和乙脑等发病48万人,减少死亡5000余人。直接减少住院治疗费用24亿元。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克服经费不足等困难,认真做好一、二类疫苗的使用管理,继续保持了全市疫苗的高接种率。中心代表山东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麻疹控制合作项目终期评估工作,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誉为“全球最好的麻疹数据库”,为我市顺利实现“一个确保”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非典、卫生应急工作】面对非典疫情,中心成立了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防治组织体系。投资150余万元筹建了应急用品储备室,备足备齐了消毒药械和防护用品。制订了《济南市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参与筹划了市政府“行动起来,全民消毒”行动,率先在全省开通非典防治和消毒咨询热线电话,指导市民科学消毒,稳定了民心。成立了济南市非典疫情预测分析及流行病学研究专家委员会,对我市非典疫情趋势进行预测,真正起到了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当济南发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人时,中心组织精干力量对病人实施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积极开展追踪调查,对26名密切接触者全部实施了隔离医学观察。由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完全康复出院,并实现了无二代病例发生的奇迹。受到了国务院督导组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在“7.18”特大暴雨灾害中,全市疾控系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救灾防病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指导等五个小组,组织人力和物力投入到这场救灾防病工作中,深入灾区开展饮用水检测、环境的消毒及指导工作,广泛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引导广大居民开展灾后自救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分析、预警、处理工作,发放救灾防病宣传科普教育材料21万份,组织中心救灾防病专家连夜赶制电视讲座三部60分钟,在济南电视台生活频道循环播放。全市疾控系统17支救灾防病机动队,累计出动人员523人次、车辆172多车次,消毒面积123万平方米。由于救灾防病科学应对,措施得力,保证了灾后无大疫,确保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针对2007年省内部分地区手足口病病例增多的势头,及时组织全市各级疾控机构成立了防治手足口病领导小组,制定了《济南市手足口病防治方案》,逐级开展业务培训和流行病学调查,加大了主动监测的力度,对疫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防疫情的扩散和蔓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消除了公众的恐慌心理。2007年,我市手足口发病6214例,无死亡病例。
      【公共卫生工作】
      (一)职业卫生工作
      2007年12月14日—16日,顺利通过了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资质的现场审定评估,成为目前全国第一个通过此项资质认证的地市级疾控中心,标志着我市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二)卫生检验检测工作
      针对近年来周边国家和周边省市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C群流行性脑膜炎、登革热、血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等传染病疫情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苏丹红、毒鼠强等社会热点,中心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指派专人密切追踪发展态势,及时发出预警,做好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技术参谋。同时在第一时间制作各种宣传材料,为市民提供最新疫情信息和防病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中心成立五年来,受理各种检测样品10万余份,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100余项,为市民进行健康查体近20万人次,诊断职业病88例。其中,为下岗职工优惠查体万人次,减免20余万元,为这部分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条件,很好地保障了市民的身体健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科研与人才建设
实施科技兴防、人才兴防战略,中心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加快队伍和制度建设,与山东大学公卫学院联合举办公卫专业研究生班。通过组织培训、进修、高校深造等方式,提高技术人员素质与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事业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中心重视科研工作,共申报立项课题6项,鉴定课题9项,3项达到国家领先,6项达到国内领先。有8项课题获奖,其中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档案局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目前承担的项目有:
      1.全球基金第三轮艾滋病防治项目;
      2.中美合作艾滋病防治项目;
      3.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艾滋病项目;
      4.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月龄婴儿麻疹高发成因研究;
      5.卫生部与WHO脑膜炎/脑炎监测合作项目;
      6.病媒生物危害风险评估及关键控制技术标准的研究。
      (四)科普与健康教育 
      针对近年来周边国家和周边省市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C群流行性脑膜炎、登革热、血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等传染病疫情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苏丹红、毒鼠强等社会热点,中心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指派专人密切追踪发展态势,及时发出预警,做好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技术参谋。同时在第一时间制作各种宣传材料,为市民提供最新疫情信息和防病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媒介生物科普展览,通过文字、图片、模拟生态环境、实物标本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介绍了伴随我们左右、常常被忽视、能对健康造成危害或影响生活质量的三十余类重要媒介生物的主要生态习性、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引发的相关重要事件和控制要点。 通过展览,我们可以知道,媒介生物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天天与我们为伴,是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为他们孽生繁衍创造了条件。控制媒介生物仅依靠简单的药物杀灭这种治标之法,是不可能解决的。要从自我做起,改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良的旧习俗,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人人动手、大家参与,消除媒介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让媒介生物无栖身之处、无繁衍之地,只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长治久安。
      中心成立以来,受理各种检测样品10万余份,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100余项,为市民进行健康查体近20万人次,诊断职业病88例。其中,为下岗职工优惠查体万人次,减免20余万元,为这部分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条件,很好地保障了市民的身体健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工作愿景】
      (一)以素质培养为主线,造就适应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才梯队。人才梯队建设是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基础。中心坚持人才兴防战略,把2008年定为中心的学习提高年和工作创新年,科学制定全市疾控发展规划,狠抓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多渠道引进高层次公卫人才,同时采取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在职培养等多种手段,培植省内乃至国内有影响的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逐步造就各级疾控机构适应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
      (二)以信息反应快捷为目的,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着手筹建集管理、应用、信息、公众交流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信息大平台,承载全市范围内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横向信息和疾病监测、疾病报告、疫情跟踪等纵向信息,平时以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预警为主要功能,为公共卫生事务管理与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一旦遇有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转入紧急状态,成为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骨干网络,并与同级政府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卫生应急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传输与共享,使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全面及时地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卫生资源等有关信息,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指挥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健全我市公共卫生主动监测体系。从关注民生入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反应最强烈的健康安全等问题,配备先进设备,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制定实施主动监测方案及工作手册。在城区科学设立常年固定监测点,定期对市政自来水、水源水、末梢水、二次供水、农村自备水井水等进行监测,定期对各大超市、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食品、饮料进行主动检测。通过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检索,建立全市食品、饮用水等基线数据库,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定期发布相关结果,为公众提供健康消费引导。
      (四)以大卫生、大疾控观念为主导,构建全市卫生应急网络。不断探索和健全疾控应急队伍长效机制。整合全市疾控系统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将各级疾控机构中技术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专业人员,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组建各专业防控队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演练,保持专业技术队伍的良好备战状态,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集结,深入一线,科学应对,通过市及区县间的协作,统一调配人力资源,全面及时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加强农业、教育、公安、气象和卫生监督等部门合作,不断完善部门协调制度,建立健全部门间和地区间联防联控机制,做到横向联动与纵向协作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网络。(来源:和谐中国网hxzg.net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