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出窗外”期待政府部门“接招”
发表时间: 2011-06-22来源:

 

廖盛芳 

复旦大学硕士三年级研究生吴恒用一个月时间,和34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了一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并于近日发布到网站上,网站的名称叫“掷出窗外http://zccw.info/”。 

吴恒选择“掷出窗外”作网站的名称,表明了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与其他网友一起制作食品安全新闻资料库,撰写食品安全方面的调查报告,也是这种态度的体现。他希望这样的态度能成为社会的共同态度,所以,吴恒在网页的上端“掷出窗外”名称后写着:“面对食品安全,你应有的态度。” 

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按照吴恒的说法,“事情不会自己慢慢变好,需要外界的动力与刺激”。“掷出窗外”不仅可以表明消费者自身对不安全食品的抵制态度,而且把不安全食品暴露在外,能引起“路人”的关注,引导整个社会抵制不安全的食品。“掷出窗外”的目的在于减少和消除不安全的食品,使以后的食品不会被掷出窗外。所以,“掷出窗外”的态度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掷出窗外”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好招,但仅有这样的招数是远远不够的,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查处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这些都是政府部门的权力,只有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 

“掷出窗外”这个名称源于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两个故事。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了纪实小说《丛林》,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在吃早餐时读到该书,突然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另一个故事是吴恒读高中时听学长说的:学校食堂曾将前一天卖不掉的饭菜第二天再卖,学生们忍无可忍,终于有一天,大家去食堂购买了早餐后,把油条、大饼全部扔在了教学楼前的空地上。 

两个故事都有积极的成果,前者推动美国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被称为“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后者使得该校伙食有所改善。人们期待着,吴恒“掷出窗外”的努力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只要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接招”,积极顺应民意,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并在工作中加强衔接,形成合力,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完全有可能获得根本好转。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