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道德经》导读
发表时间: 2025-03-27来源:和谐中国网书院

【和谐中国网经典普及工程】

《道德经》导读

  和谐中国网书院  李耀君

老子李耳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分为81全文共约五千字左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说成是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和来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尊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应该说是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其实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道德经》,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

一、时代背景

1. 社会动荡(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  

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崩坏,诸侯争霸(如春秋五霸),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铁器与牛耕普及,生产力变革催生社会结构重组,传统贵族体系瓦解。

2. 思想激荡  

百家争鸣:儒家倡仁义,墨家主兼爱,法家重刑名,道家则反思文明异化,主张回归自然。

老子作为周守藏室史官,通晓历史兴衰与典籍文献,对社会矛盾与人性异化有深刻洞察。

二、作者与成书过程

老子传统认为即李耳(字聃),生卒年不详,略早于孔子。《史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但学界对作者是否为单一人物存疑,可能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成书过程战国初期由门徒整理老子言论,形成《道德经》雏形。

1973年马王堆帛书与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版本差异,印证文本在流传中的演变。

三、核心思想

道法自然(李耀君书法)

1. 道:宇宙本体论  

不可言说性:“道可道,非常道”(第1章),道超越语言逻辑,需直觉体悟。  

创生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道通过阴阳互动化育万物。  

2. 无为:实践方法论  

顺应自然:反对强为妄作,“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  

政治批判:“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57章),主张简政放权。  

3. 辩证思维  

矛盾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强调事物内在对立面的动态平衡。  

逆向智慧:“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第36章),以柔克刚的策略哲学。  

4. 社会治理  

小国寡民:批判扩张性文明,提倡自足社群(第80章)。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第3章),满足基本需求而非灌输意识形态。

四、现代启示

1. 生态哲学  

“道法自然”成为深层生态学理论源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导可持续生存。  

2. 领导力革新  

某公司的“20%自由时间制”体现“无为而治”,激发员工创造力。  

3. 心灵疗愈  

“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与正念冥想相通,缓解现代焦虑。  

4. 科技伦理  

警惕“五色令人目盲”(第12章)的科技异化,呼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平衡。  

五、跨文化对话

海德格尔曾与萧师毅合译《道德经》,认为“道”与其“存在之思”共鸣。

国外有些组织将太极图作为族徽,体现量子互补性与道家阴阳的哲学呼应。


【附】《道德经》经典词句精选

一、道之本质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  

 释义:能用语言描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定义的概念,并非终极的真理。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释义:道衍生混沌一体,一体分阴阳,阴阳交融生万物。

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释义: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本性。

二、无为而治

4. 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  

 释义:不妄为,反而能成就一切。

5.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

 释义: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一样,要谨小慎微,综合考虑。

6.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第57章)  

 释义:执政者不妄为,百姓自然归化;执政者守静,百姓自然端正。

三、辩证思维

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  

 释义:灾祸中潜藏福运,福运里埋藏灾祸。

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第2章)  

 释义:当天下都定义什么是美,丑的观念也随之产生。

9.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40章)  

 释义: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往复,道的作用方式以柔弱为本。

四、修身养性

10.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8章)  

  释义:最高尚的品德如水,滋养万物却不争名利。

1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3章)  

  释义:能看清他人是智慧,能认清自己才是高明。

12.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  

  释义:保持质朴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

五、治国之道

13.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74章)  

  释义:当百姓不再畏惧死亡,用死亡威胁又有何用?

14.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57章)  

  释义: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以不扰民得天下。

15.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58章)  

  释义:政策宽厚,百姓淳朴;政策严苛,百姓狡诈。

六、自然法则

16.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5章)  

  释义:天地无偏爱,视万物如草扎的狗(平等对待)。

17.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释义:道广大无边,运行不息,周而复始。

18.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23章)  

  释义: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极端不可持久)。

七、处世哲学

19.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45章)  

  释义:真正的巧妙看似笨拙,真正的雄辩显得木讷。

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56章)  

  释义:真知者不妄言,妄言者无真知。

21. 和大怨,必有余怨。(第79章)  

  释义:调和深重仇怨,必留残余隐患(防患于未然)。

八、用兵之道

22.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第31章)

  释义:兵器是不祥之物,非君子所当用。

2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第68章)  

  释义:善用兵者不逞勇武,善作战者不被激怒。

24.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第69章)  

  释义:两军相当,悲悯者必胜(正义得人心)。

九、人生智慧

25.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44章)  

  释义:懂得知足不受屈辱,懂得适可而止能避危险。

26.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  

  释义:圣人谦退反而领先,置生死于度外反得保全。

2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第64章)  

  释义:参天大树从细芽长起(积累的重要性)。

十、谦逊柔弱  

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第28章)  

  释义:深知雄强,却安守雌柔,甘作天下的溪谷(谦卑包容)。  

29. 柔弱胜刚强。(第36章)  

  释义:柔弱往往能战胜刚强。  

30.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43章)  

  释义: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穿透最坚硬的物体(以柔克刚)。

十一、虚静无欲  

31. 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  

  释义:达到虚空的极致,坚守宁静的纯粹(心境澄明)。  

32.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37章)  

  释义:无欲无求而归于宁静,天下自然安定。  

33.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26章)  

  释义:厚重是轻率的根基,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十二、知与行  

34.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第71章)  

  释义:知道自己无知是高明,不懂装懂是弊病。  

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第70章)  

  释义:我的话易理解、易实践,但天下人却难懂、难行。  

36.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第41章)  

  释义:上等悟道者努力践行,中等者半信半疑,下等者嘲笑讥讽。  

十三、无私与包容  

37.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7章)  

  释义:天地长久是因不为自己生存,反而永恒存在。  

38.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  

  释义:圣人不囤积,越助人自己越富有,越给予自己越丰足。  

39.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  

  释义:善良者我善待,不善良者我也善待,这才是真正的善德。  

十四、祸福与得失  

40.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第9章)  

  释义:追求满溢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难以长久。  

41.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44章)  

  释义:过分吝惜必招致更大损失,过度聚敛必遭受严重消亡。  

42.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第45章)  

  释义:最圆满的事物看似残缺,但作用永不衰竭。  

十五、自然与天道  

43.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77章)  

  释义:自然规律是减损过剩的,弥补不足的。  

44.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  

  释义:天道如广阔之网,看似稀疏却无漏失。  

45.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第51章)  

  释义: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物质赋予形态,环境促其成长。  

十六、言行与教化  

46.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81章)  

  释义:真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真实。  

47. 行不言之教。(第2章)  

  释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化众生。  

48.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5章)  

  释义:话说太多易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虚静。  

十七、返璞归真  

49. 复归于婴儿。(第28章)  

  释义:回归婴儿般的纯真状态。

50. 常德不离,复归于无极。(第28章)  

  释义:持守永恒的德性,回归道的无限境界。  

51.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第41章)  

  释义:最珍贵的器物需缓慢成型,最宏大的声音反而稀微难闻。  

十八、生死与永恒  

52. 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  

  释义:肉体消亡但精神永存者,才是真正的长寿。  

53. 出生入死。(第50章)  

  释义:人从出生开始便走向死亡(生死自然循环)。  

54.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6章)  

  释义:道如虚空之神永存,是创生万物的母体。  

十九、隐逸与无名  

55. 功成身退,天之道。(第9章)  

  释义:功业成就后隐退,是顺应自然的法则。  

56. 道隐无名。(第41章)  

  释义:道隐于无形,无法以名相定义。

二十、守柔处下  

57.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66章)  

  释义:江海能汇聚百川,因它甘居低处。  

58.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76章)  

  释义:看似强大的事物趋于衰败,柔弱的反而居于高位。

二十一、顺应自然  

59.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第32章)  

  释义:天地阴阳调和,降下甘露,无需人为干预自然均匀分布。  

60.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37章)  

  释义:道看似无为却无所不为,统治者若能遵循,万物自会演化有序。  

61.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16章)  

  释义:万物纷繁复杂,最终都回归其本源(自然循环)。  

 二十二、知足知止  

62.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第46章)  

  释义:最大的罪恶是贪欲,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  

63.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第33章)  

  释义: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有,坚持力行方显志向。  

6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第44章)  

  释义:名利与生命相比,哪个更珍贵?生命与财富相比,哪个更重要?  

二十三、隐微之力  

65.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63章)  

  释义:解决难题要从简单处入手,成就大事需从细微处积累。  

66.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第63章)  

  释义:应对困难要在它容易时开始,处理大事要从细微处着手。  

6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第64章)  

  释义: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未萌时容易谋划(防患未然)。  

 二十四、去伪存真  

68.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第18章)  

  释义:大道荒废后,才标榜仁义;智巧盛行时,虚伪随之滋生。  

6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19章)  

  释义:摒弃标榜圣贤与智巧,百姓才能获得百倍利益。  

70.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17章)  

  释义:统治者诚信不足,百姓自然不再信任。  

 二十五、治国之本  

71.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  

  释义:百姓难以治理,是因统治者强作妄为。  

72.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72章)  

  释义:当百姓不再畏惧权威,更大的祸乱就会降临。  

73.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第80章)  

  释义:理想社会是国小民少,虽有器具却不依赖(返璞归真)。  

 二十六、内在修为  

74.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  

  释义:德行深厚之人,如婴儿般纯真无邪。  

75.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52章)  

  释义:堵塞欲望的孔窍,关闭诱惑的门户,终身不受劳扰。  

76.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48章)  

  释义:求学需日积月累,求道需日渐减损杂念。

 二十七、天道无私  

77.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  

  释义:道生成万物却不占有,成就一切却不自恃,滋养众生却不主宰。  

78.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  

  释义:天道利于万物而无害,圣人之道作为而不争夺。  

79.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79章)  

  释义:天道无偏私,但常眷顾顺应自然之人。

 二十八、慎始慎终  

80.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64章)  

  释义:结束时仍如开始时谨慎,便不会失败。  

81.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第64章)  

  释义:脆弱的事物易破碎,细微的征兆易消散(需及早重视)。

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指导意见

交流微信:330835268

  【编者简介】李耀君,1966年出生,陕西合阳人,陕西师大毕业,国学教育指导师,《弟子规-人之规》现代修订者,和谐中国网创始人,和谐书院院长,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曾担任央视《星光大道》评委,兼任多家企事业单位文化顾问。

http://www.hxzg.net/html/39-13872.html

 



【附】

道家老子赋

和谐中国网书院 李耀君

混沌初开,大道无形;紫气东来,玄门始清。有圣者出函谷,骑牛背而观星;留真言五千字,化尘寰为玉京。其名若皎月,其德比太清。溯流沙以问道,乘风云而通灵。

周室衰微,陈楚苍苍,苦县曲仁(今河南鹿邑),星聚灵光。母孕八十一载,生而皓首如霜,耳垂过肩目藏日,眉间三纹隐天罡。幼习殷礼,少通玄黄。守藏室中窥万象,柱下史前阅沧桑。青简叠成山岳影,素心已纳海天章。

见王纲崩裂,诸侯争鼎;观烽火连城,黎元悲哽。遂驾青牛辞洛邑,紫气氤氲函谷行。关令尹喜望云气,执弟子礼恳真经。乃于楼观台前,吐纳天地之气;松柏影下,挥洒道德之精。道可道,非常道,破鸿蒙之混沌;名可名,非常名,照大千之晦明。上善若水,柔能克刚,婴儿赤子含真性;大巧若拙,大象无形,橐龠虚中养太清。

五千玄文惊寰宇,八十一章叩天门。君王奉为南面术,隐者读作养生经。庄子抟风追鹏影,文子问道得心魂。汉帝垂裳尊黄老,贞观政要溯本源。唐皇敕封玄元帝,宋祖亲校道德篇。更看青牛踏浪处,海上仙山起祥烟。白玉京中十二楼,终南深处五千言。

呜呼!西去流沙渺无踪,犹见关河印雪鸿。函谷云散经犹在,楼观月明道未空。五千文字藏宇宙,一粒玄珠耀苍穹。今人若解致虚极,自见天地与我同。

辞曰:

孔丘问礼犹龙叹,

尹喜受经紫气寒。

莫道青牛行迹远,

道德文章天地间。


【附】经典导读系列链接

《论语》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0.html 

《道德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1.html 

《易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3.html 

《孝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0.html 

《大学》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5.html 

《中庸》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6.html 

《孟子》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9.html

《阳明心学》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1.html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www.hxzg.net

为全国各类优秀机构和个人

制作精美【专题图文宣传】

打造机构和个人IP

彰显和提升美好形象

联系微信:330835268

 

欢迎全国优秀书法家书写

“中华文化系列歌诀”

 

《中华文化系列歌诀》

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撰)

 

奋进新时代 形象添光华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

打造机构和个人IP

展示和提升全新形象

(为AI搜索编辑提供素材)

 

征稿启事

一、目的:

为促进全国优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后疫情时代取得大发展,完整展示和提升机构和个人的新形象,打造机构和个人IP,和谐中国网(和谐网)特开展“奋进新时代,形象添光华”活动。

二、形式:

在“和谐中国网(和谐网)”www.hxzg.net(点击网址可进入首页)作全面的图文展示,打造机构和个人IP.

【范例】和谐网总编李耀君个人IP:

http://www.hxzg.net/html/39-13872.html

三、要求:

1、机构:必须是在国内合法的注册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团机构均可(须提供注册证照的照片)

2、个人:必须是守法公民。

3、文字简介:机构5000字以内,个人2000字以内。

照片:机构15幅以内,个人10幅以内。

文字和照片必须实事求是,合道合德,合法合规。

(本网是发布平台,如有不实内容,文责自负。)

4、编辑和网络服务费:

个人600元,机构1200元(增值服务:1.每年可补充完善一次;2.可赠送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原创书法一幅)。【如另有特殊发稿要求,编辑服务费另商】

四、联系微信:330835268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