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一次接触《弟子规》,对于已搁置了许久的古典文化,心里有一些抵触,但还是把《弟子规》细读一番。随着不断深入学习,我发现,《弟子规》是一本修心养性的文化读物。
6年的不断接触,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提高了自己。每每碰到媒体的同行,他们常会说:“听说你们人人都会背《弟子规》,要不来一段?”言语之外尽是“嘲笑”。然而,他们也许不会知道,几年的时间,一个优秀的文化对一个团体,甚至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有多么大的推进。
十余年的采访中,不乏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人物,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崇拜,铸就了他们,而大多数成功的人则是因为把文化变为文明,使自己掌握“生计”的本能不断加强,最后超越于他人。
《弟子规》是清李毓秀所作,有1080个字,描绘了113件事,件件都是道德的规范,所以,它亦称为是修为规范。这本传承了百余年的书籍,讲述着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
《弟子规》的总叙讲述了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百善孝为先,一个没有善心的人,纵使你有过人的天赋,也会寸步难行。古往今来,人才的标准首先是德,就是说,这个人必须品德高尚;第二个标准是诚信、重诺。《论语·颜渊》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第三个标准就是有仁爱之心,对任何事普以众爱。只有这几方面都做好了,才需要去讲究学文。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台湾首富王永庆创业的故事。早年他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三十家,竞争非常激烈。刚开始,王永庆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不仅人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后来,他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在这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作为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辞世前留给儿女们一封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于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断自我期许勉励,永不懈怠,并且凭以缔造若干贡献与成就,而不虚此生。”
创业前,王永庆践行着“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成功后,王永庆则对子女说,“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