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闵老师,您自小生长在豫南大别山脚下,哪里的山山水水,花草山民给您的青少年生活留下了深刻印象,您的绘画也钟情于此。那么您想通过这样的创作对象,体现家乡怎样的精神和时代面貌以及您的乡情呢?
闵立顺:家乡美,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各地的山水因地域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美,豫南的大别山也不例外。它虽然没有太行、昆仑山的雄伟壮丽,也没有桂林山水的秀美抚眉,但大别山那连绵不断,呈阶梯式的丘陵地貌,还有那一年四季不同的森林植被,各种树木杂居相生,各种鸟类和谐共鸣,山里民居的错落有致,小桥流水;这中原大地的丘壑田园,沟沟坎坎,一树一石,一草一木,就象一幅幅山水画展现在你面前,还有当年啸聚在这里革命农民的祠堂、斋舍,那些送别红军巨大参天的银杏树,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使你有取之不尽的创意。我爱我的家乡,爱这里的人们,更爱这里的山山水水。
我会用我笨拙的笔触去表现这儿熟悉的地方。把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屋舍小桥、这里的沟沟坎坎,用我的笔墨化成艺术的语言展现到纸上,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和喜爱这片山水。
闵立顺:我在绘画上涉及到花鸟、人物、以及油画,后来选择山水作为我的主攻方向,这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初期,受家父的影响,喜欢上了花鸟;长大之后到部队因工作需要,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人物方面,同时接触到西方油画;转业回到家乡工作之后,我很幸运地认识了以何家安老师为领头雁的罗山大别山画家群体,这个画家群体绝大多数是画山水,象当时就很有名气的画家桂行创、沈峰、又是我的同乡,我们时常在一起交流,受他们的影响使我逐渐走上了山水这条绘画之路。
由西画进入中国山水画这个过程应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使用工具到艺术表达形式都是全新的,由写实到写意,由油彩到水墨,工具、材料以及表达形式的变化,让我从中磨合很长一段时间,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的味道难以用言语表达,多亏有何家安老师的指导和画友们的帮助,我终于越过了这道坎,功夫不负有心人 ,自2000年之后,多次参加各级举办的书画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被单位和个人收藏。
2001年、2002年、2003年参加河南美协举办的新人新作展连续三年获优秀奖,2010年作品入选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山清水韵•大别山老区写生画展”;2012年山水作品《蔚然神秀》获“2012荣宝斋画院高研班结业作品展”优秀奖。2013年作品参加“美丽中国革命圣地大别山•罗山美术群体邀请展” 在京西宾馆展出;作品《老 树》入选:“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展”在北京饭店展出。
记者:在学习绘画中,您曾远溯五代两宋的董源、巨然、范宽以及李唐、马远、夏圭以及“元四家”、明清沈周、唐寅、仇英;清“四僧”、“四王”、龚贤、高克恭,尤其是王蒙、黄宾虹的作品及画论和当代何家安先生等前辈大家的作品。您觉得在具体的实践中,那位先生对您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闵立顺:说实话,我画山水是从古人的画法入手的,我临了不少古人的仿真作品,从中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但给我最大影响的还是何家安老师。
三是何老师在绘画的追求上是一种壮美气象。壮美是建立在中国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艺术审美,壮美才是大美,才是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
四是何老师的作品在构图中凸显一个巧,很多幅作品的构图常出乎人意料,不落俗套。还有他在作品中所使用的笔迷语言,新颖而有个性,但又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文化中发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鲜活而赖人寻味。因此,从他个人人品,到艺术追求,再到他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风格,都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