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水画家闵立顺访谈
发表时间: 2013-10-14来源:
大哉山水 壮哉豫南
——河南山水画家闵立顺访谈
 
     【导语】:赏读河南山水画家闵立顺先生的画作,总能从其中看到他对豫南大别山乡的眷恋和依恋,仿佛看到画家年少时,在家乡周党镇竹竿河里与伙伴摸鱼嬉戏的情景。画中家乡的山民、草木成了他诉说乡情的语言载体,大别山连绵起伏的丘陵,驾船撒网的渔民,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这一切尽显画家内心的山乡世界山水情怀。在与闵立顺的采访中,神州诗书画报、成功书画家网记者带你走进闵立顺的山水世界。 


闵立顺近照

    记者:闵老师,您幼承家学,随父功习绘画。而今您在绘画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想必幼时的家学熏陶起了关键的作用,您觉得现在的少年儿童参加许多美术兴趣班学习与您幼时的绘画学习有何异同?

 

    记者:闵老师,您自小生长在豫南大别山脚下,哪里的山山水水,花草山民给您的青少年生活留下了深刻印象,您的绘画也钟情于此。那么您想通过这样的创作对象,体现家乡怎样的精神和时代面貌以及您的乡情呢

    闵立顺:家乡美,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各地的山水因地域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美,豫南的大别山也不例外。它虽然没有太行、昆仑山的雄伟壮丽,也没有桂林山水的秀美抚眉,但大别山那连绵不断,呈阶梯式的丘陵地貌,还有那一年四季不同的森林植被,各种树木杂居相生,各种鸟类和谐共鸣,山里民居的错落有致,小桥流水;这中原大地的丘壑田园,沟沟坎坎,一树一石,一草一木,就象一幅幅山水画展现在你面前,还有当年啸聚在这里革命农民的祠堂、斋舍,那些送别红军巨大参天的银杏树,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使你有取之不尽的创意。我爱我的家乡,爱这里的人们,更爱这里的山山水水。

     我会用我笨拙的笔触去表现这儿熟悉的地方。把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屋舍小桥、这里的沟沟坎坎,用我的笔墨化成艺术的语言展现到纸上,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和喜爱这片山水。 


闵立顺国画山水作品

    记者:您不仅工于中国山水画,还在花鸟以及油画上都有涉及。但是在最终的选择取舍上您将绘画关注的笔触置于此。您能谈谈当初艰难抉择的情况吗?

    闵立顺:我在绘画上涉及到花鸟、人物、以及油画,后来选择山水作为我的主攻方向,这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初期,受家父的影响,喜欢上了花鸟;长大之后到部队因工作需要,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人物方面,同时接触到西方油画;转业回到家乡工作之后,我很幸运地认识了以何家安老师为领头雁的罗山大别山画家群体,这个画家群体绝大多数是画山水,象当时就很有名气的画家桂行创、沈峰、又是我的同乡,我们时常在一起交流,受他们的影响使我逐渐走上了山水这条绘画之路。

    由西画进入中国山水画这个过程应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使用工具到艺术表达形式都是全新的,由写实到写意,由油彩到水墨,工具、材料以及表达形式的变化,让我从中磨合很长一段时间,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的味道难以用言语表达,多亏有何家安老师的指导和画友们的帮助,我终于越过了这道坎,功夫不负有心人 ,自2000年之后,多次参加各级举办的书画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被单位和个人收藏。

    2001年、2002年、2003年参加河南美协举办的新人新作展连续三年获优秀奖,2010年作品入选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山清水韵•大别山老区写生画展”;2012年山水作品《蔚然神秀》获“2012荣宝斋画院高研班结业作品展”优秀奖。2013年作品参加“美丽中国革命圣地大别山•罗山美术群体邀请展” 在京西宾馆展出;作品《老 树》入选:“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展”在北京饭店展出。

     记者:在学习绘画中,您曾远溯五代两宋的董源、巨然、范宽以及李唐、马远、夏圭以及“元四家”、明清沈周、唐寅、仇英;清“四僧”、“四王”、龚贤、高克恭,尤其是王蒙、黄宾虹的作品及画论和当代何家安先生等前辈大家的作品。您觉得在具体的实践中,那位先生对您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闵立顺:说实话,我画山水是从古人的画法入手的,我临了不少古人的仿真作品,从中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但给我最大影响的还是何家安老师。
 
    一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是由一个农村绘画青年步入中国画坛,成为当代著名山水大家,他所经历的事情和走过的路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何老师曾告诉我,想要在山水创作中出一点成绩,就必须有坚毅、执着和永不服输的精神。
 
    二是他的画品如其人品,质朴、厚重和清纯。纵观何老师的每幅作品都是用质朴厚重的笔墨、书写着自己提炼后的生活感受,画中洋溢着一种清纯浓淡的生活幽趣,他作品中的峻厚山川,古朴农家村落相融一体,新颖别致,他所表现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一桥一路,都似曾相识,但又具有一种被净化的神秘,让人感慨深思。他那份安宁闲适舒逸笔墨的表现,抒发着自我闲适舒达的心境和旷远明潔的志向,读他的画就像和他促膝谈心,让你感受到他那份人厚情长。

    三是何老师在绘画的追求上是一种壮美气象。壮美是建立在中国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艺术审美,壮美才是大美,才是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

    四是何老师的作品在构图中凸显一个巧,很多幅作品的构图常出乎人意料,不落俗套。还有他在作品中所使用的笔迷语言,新颖而有个性,但又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文化中发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鲜活而赖人寻味。因此,从他个人人品,到艺术追求,再到他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风格,都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 


闵立顺国画山水作品

     结语:闵立顺的山水从古人积累的厚重山水画创作经验中走来,临遍历代大师名作,走遍祖国山川大河,他将古人的成熟技法和自己写生实践相结合;从西画到中国画山水的转换徘徊数载,终于在老师何家安的指导下,领悟了中国山水画的精要。通过二十余载的潜心研究,他领悟到山水画的博大精深,“苍山不老、绿水长流”这一自然造化给人类的神奇力量和永远的精神向往。绘画路上喁喁独行,他的画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矫时弊、推陈出新、参赞造化,力争在中国山水这广阔的领域里寻求属于自己那度空间。(文章作者/神州诗书画报、成功书画家网记者冯宜玉)
    闵立顺:我想是这样的,首先我出生在农村,如果不是受父亲的影响,也许我就不会有绘画的爱好,更谈不上能在绘画方面取得一点点成绩了。原因很简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根本上就没有美术、音乐类的兴趣班,跟现在孩子们有机会参加的美术、音乐类的兴趣班的时代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啊!因为在我儿时,尽管受父亲的熏陶,但是我父亲从来没有要求我去画画,更没想着我走这条道路,可以说是父亲把我带进绘画的海洋里,而兴趣才是我在这海洋中自由遨游的根本。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既缺乏绘画所需的纸墨笔砚,也很少能找到教授绘画所需的书籍,完全是凭借着对绘画的兴趣,利用用过的作业本涂涂画画,利用小树枝在地上勾勒眼前的自然景物,跟现在的物质条件没法比。但是我想相同点应该是一种兴趣,是对绘画的好奇和喜欢,只要保持这份兴趣,通过努力一定会在绘画的领域取得应有的成绩。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