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表时间: 2015-08-09来源: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和”文化,习近平以其深厚的国学积淀,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和”文化之精髓,倡导世界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习近平运用与时俱进的“和”文化理念,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和合”智慧,引领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为:习近平出席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向世界阐释中国“和”文化

  习近平深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和”文化,所以他不仅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且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讲解员。习近平对中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高度尊重,他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反复向世界阐释中华“和”文化,郑重表达中国的“和平”、“和谐”、“合作”的外交准则。他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习近平以“和”文化的“和合”价值观,倡导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国际观。他指出:“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他强调:“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和谐价值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表现于人与人之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的人己和谐观;表现在社会上,是“大同”和“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表现于个人修养,是“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中节之谓和”的心灵和谐观;表现于国际关系,是“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睦邻友好关系。


图为: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将“和”文化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有共同准则。习近平一直以“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原则,2013年1月28日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13次提及“和平发展”四个字。他强调:“对于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他同时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

  中国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德服人”。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怀柔、感化;感化是感动、打动人心,使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能够倾心于先进文化,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文明,成为先进文明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和平发展”都是习近平讲话中的高频词。的确,“尊重生命”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至今仍为国际公认的两条伦理金则。历史上,中国也是真诚地把和谐和“忠恕之道”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图为:习近平与吴作栋出席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奠基仪式

  用“和”文化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攻克人类的共同难题。习近平指出:“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他同时给出答案:“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用“和”文化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人类文明大家庭,不是一花独放,而是百花齐放;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指出:“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以“和”文化理念提出对待世界文明的四大原则:“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和“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他强调:“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图为: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

  用“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也是荣辱与共的国际大家庭。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他同时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他又指出:“中国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这既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世界的庄重承诺,同时也是中华“和”文化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以“和平、和合、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国际交往准则,以不同文明的平等包容、相互借鉴为基础,逐步打破民族国家的限制,推进民主、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构建全球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共同体,从而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类永久和平愿景。(来源:中国干部学习网)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