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善鸿:《弟子规》能解决企业问题
发表时间: 2012-09-11来源:

  

《弟子规》能解决企业问题吗?

   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齐善鸿
 

   在西方管理文化“边际效用递减”,中国本土还未衍生出新文化伦理范式的当下,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弟子规》等国学思想,或许能为国内企业文化的重构注入活力。

   当您为团队的凝聚力不够、员工敬业度不高而忧心的时候,是否尝试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方案?

   ——回答:“是。”事实上,国学热蔓延至企业界已经有些时日,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速了企业文化重组的步伐,一些企业更是将国学热演进到底。如今很多国学班费用可以抵得上名校EMBA的费用。而在企业里,员工人手一本《弟子规》,将背诵弟子规作为考核内容也并不鲜见。

   曾经被用来教育子弟人生修为,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演变为企业文化的教科书,几千年前的文化,真的对今天还有用吗?

   探寻治本的“精神中药”

   当下国学热,与政府号召和推动有关,而中国企业界主动学习国学,背后则是因为西方管理文化日渐“水土不服”,逐渐“边际效用递减”。

   在过往的30多年中,中国引进了大量西方管理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可是,管理却是不一样的,管理主要跟人打交道,其中融进了很多人文的成分,无法单独剥离。而西方的管理,自然根植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概念太大,几乎无法界定。但如果就大部分人所受到的显而易见的影响来说,基督教文化可谓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那些信仰或者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人们,在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日常生活的行为中,融入了很多基督教的思想影响,只要看看孩子出生时的洗礼、吃饭前的祷告、周末的教堂,甚至孩子的教父、在神父或者牧师面前的忏悔等等,我们就能够理解一种文化对人心智和行为的强烈的塑形作用。

   由此再来看看西方的管理,那种重技术轻说教、重效率轻感情、重法制轻人伦的做法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在西方的社会中,生活与工作几乎是两个世界。尤其是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宗教般的精神生活是一回事,而世俗的生活则是另一回事。这两种生活的准则是不一样的,同时又是彼此互补的。如果在工作中的冷漠让人有点儿难以承受,你很快就会回到生活中——那样一个可以让你修养身心的绿色桃源;如果你修养好了,又可以到世俗的荒漠上去驰骋一番,如此循环往复。

   中国人呢?大部分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如“圣徒”般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人,更十分少见。于是问题就出现了:生活与工作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很难分得清楚,很多人带着生活的懒散进入工作场所,于是就形成了工作中长期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非职业化;某些很投入工作的人,看起来工作的职业化有了些模样,可他们又会把这种样子带回到生活中去,家庭生活、朋友圈子都没有了真正纯正的生活气息,而充满了工作的内容。

   话说到这里,有人会想到了:中国人现在有多少人能够过健康的精神生活呢?没有健康精神生活的人心灵不就是荒漠吗?而对于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做事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的人来说,管理又能怎么管呢?是啊,很多企业的老板就发现了这样一个让人有点儿绝望的事实:对于那些只认钱的人来说,给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向往金钱基本上是欲望的事情,而欲望是个无底洞,而且还有个经济学现象——边际效用递减,于是,钱给了不少,还是留不住人心!

   幸好,中国人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又有些悲世悯人的圣贤思想积累下来,使得中国人的心灵大厦在多少次倾斜的时候终不会彻底倾覆。于是,到处不断学习寻求企业管理之道的企业家们,在那些现实中的许多文化引领者们的感召之下,终于来到了国学的门前。而《弟子规》也只不过是企业家们给自己的员工或者孩子寻找到的一剂心灵和精神的中药。

   《弟子规》,你真的懂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360句,1080字,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根据《论语》“学而篇”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从名字听起来好像是教人如何做弟子的规矩,但其内容却涵盖了人生修为的主要方面,简单点说,如果你能够把《弟子规》这千余字搞懂了,做人的基本方面也就明白了,生活工作都会受益良多。从这一点看,一些企业在公司内部组织员工学习《弟子规》的现象,不难理解。

   但是,国学智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她更是修行。如果只是浮于表面却从不身体力行,那就只能是为自己捞一点儿卖弄的资本罢了。而一些企业认为圣贤的思想字字千金,只能机械地接受,同样不合乎圣贤思想的精神——圣贤本是最擅长自我突破的人。

   长久以来,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建立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范式。世俗生活中强调和信奉的是“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长者示范垂爱幼小,晚辈敬老勤行,长幼有序,家里家外有序。工作中信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中国式理性,做事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实际情况,不妄自菲薄或好高骛远,也不怨天尤人。在涉及到利益与伦理的相遇时,信奉和强调的是“孔融让梨”式的谦卑和“重义轻利”乃至“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

   可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地球村”的时代,不少国人既丢弃了祖宗的传统,也没有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新文化和伦理范式。面对着这样的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局面,科学管理又能奈何呢?

   《弟子规》精髓如何化作员工行为?

   《弟子规》里蕴藏了中国人做人处世的大智慧,是儒家文化从伦理道德转变为行为约束的最主要的载体。就企业而言,《弟子规》里讲的“凡出言,信为先”是企业文化中诚信价值观的体现;《弟子规》里讲的“泛爱众”,即在企业内部要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关爱,是对内对外建立合作型企业文化的体现;《弟子规》里讲的“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则要求企业家一定要树立正气,把员工的道德品质与工作能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来建设等等。

   那么,如何把《弟子规》的精髓化作实实在在的企业员工行为呢?还是要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从小事抓起。《弟子规》就是教导做人的准则的,一个人通过学习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小事上的做人方法,可以变成个人的素养。企业中的很多事也跟生活中具体的事情大同小异,学会了生活中的准则,也就学会了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大部分。

   不过,企业组织不可强迫员工学习《弟子规》,领导者要警惕自己“急于求成、遍地开花”的浪漫想法,可以采取在基础好的员工中先行先试,给些支持政策,比如学好用好的员工,给予表扬、奖励等。

   在笔者考察的企业中,一部分还停留在背诵《弟子规》的阶段,要真正发挥作用,还是要进入实践阶段。比如拿企业内部关于《弟子规》的竞赛来说,就不能仅仅是背诵,更主要的还是背诵了之后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内心的感受发生了哪些提升,自己生活是不是比过去更和谐开心了,自己与同事相处得是否更加融洽了。也就是说,要按照“知行合一”的思路去安排,这样才会有实效。

   曾问过一个公司的老板,通过学习《弟子规》,员工们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老板的体会是:“变化很多了。比如:在家里知道孝敬父母了、说话时知道考虑别人感受了、与人交往懂礼貌了,好像心里有了一种力量可以管好自己了。像过去那样发牢骚的人少了,家庭和谐的人多了,自私自利的行为也少了。总之,人的心灵力量强大了,人就懂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和谐很多。”

   也有企业将学习实践《弟子规》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的确,《弟子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就如同练武功一样,基础不牢靠,招式也无法制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学习中外古今很多优秀的文化。比如:学习平凡人成为英雄和伟人的励志故事,讲每个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具体做法并举一反三,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创造性发展和补充《弟子规》中没有的或者不充分的思想或者生活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值得仔细考虑的。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形成众人的一个集体人格、达成众人的集体契约,并付诸行动,让体现优秀思想的行动全方位覆盖工作和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谐中国网hxzg.net全民学习弟子规工作委员会·和谐书院·弟子规现代修订者、台湾孔子学院教授李耀君老师弟子规讲座报告预约电话010-5143 8660短信158 1010 2998《训蒙文》清·康熙 李毓秀、《弟子规》清·乾隆 贾存仁、《人之规》现代·李耀君】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