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王凤仪言行录》导读
发表时间: 2025-04-03来源:和谐中国网书院

点击进入首页

www.hxzg.net

【和谐中国网经典普及工程】

《王凤仪言行录》导读

王凤仪性命哲学

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思想

和谐中国网书院 李耀君

王凤仪先生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有这样一位独特的思想者:他出身贫寒,目不识丁,却创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他生活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却将目光投向人性最根本的层面;他以朴素的语言讲述生命的道理,却触及了人类永恒的命题。他就是被誉为"农民哲学家"的王凤仪(1864—1937)。王凤仪思想以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对人性提升的实践智慧,在民间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至今仍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一、作者简介:从文盲到智者的传奇人生

王凤仪,名树桐,字凤仪,1864年生于今辽宁省朝阳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是一个地道的文盲农民。青年时期的王凤仪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母亲早逝,父亲沉溺赌博,家庭濒临破碎。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人生困境,激发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三十五岁那年,王凤仪在一次听讲善书时突然"开悟",开始了他独特的生命探索之路。他虽不识字,却通过口述由他人记录的方式,留下了《王凤仪言行录》、《王凤仪性命哲学浅述》等著作。他创立了"性理疗病法",倡导"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等伦理实践,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1937年,王凤仪逝世,享年73岁,结束了他从文盲到智者的传奇一生。

王凤仪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思想不是来自书本知识的积累,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直接体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没念过书,我所说的都是天理。"这种源于生活实践的直接智慧,使他的思想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实践性。

二、时代背景:传统崩塌与价值重建的变局时代

要理解王凤仪思想的形成,必须回到他所处的历史语境。王凤仪生活的晚清至民国初期,是中国社会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价值观念的混乱,使当时的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潮:有的主张全盘西化,有的坚持文化保守,有的倡导革命变革。与这些知识分子主导的思潮不同,王凤仪从民间视角出发,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安顿与提升。他敏锐地察觉到,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人心的迷失与道德的沦丧。

王凤仪所在的东北农村,传统儒家伦理仍有一定影响,但已开始松动;西方基督教也开始传播,带来新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中,王凤仪既吸收了儒家"修身养性"的传统智慧,又融合了民间信仰的某些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回应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的精神困惑,提供了一条不依赖外在条件的心性修养之路

三、思想体系与主要观点:性命双修的生命哲学

王凤仪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性命双修"的生命哲学"性"指人的心性、精神层面,"命"指人的身体、物质层面。他认为,真正的健康与幸福来自于"性"与"命"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体系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性理疗病观

王凤仪最富特色的理论是"性理疗病法"。他认为,人的疾病与心理情绪、道德状态有直接关系,不同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不同器官的病变。如: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找出并化解这些负面情绪,改变不良心态。

这一观点与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有不谋而合之处。王凤仪通过大量实践发现,当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诚心悔改时,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他强调:"治病先治心,心好了病就好了。"

2. 伦理实践观

王凤仪特别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提出了"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等具体伦理实践方法。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本分位置上尽到责任,通过日常人伦实践来修养心性。

例如,作为媳妇应当如何对待公婆,作为丈夫应当如何对待妻子,这些具体的人际关系处理在王凤仪看来都是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他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强调在实践中体悟道理。

3. 性命合一观

王凤仪认为,人的生命是"性"(精神)与"命"(身体)的统一体。理想的生命状态是"性中有命,命中有性",两者相互滋养、和谐统一。他反对只重视身体而忽视心性修养,也反对脱离现实生活的空谈性理。

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身心一体"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整体健康观念有相通之处。王凤仪强调,真正的健康是身心整体的和谐状态。

4. 简易实践观

尽管王凤仪思想内涵深刻,但其表达方式和实践方法却极为简易朴实。他常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比喻来阐述道理,强调"大道至简"。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复杂的理论建构,而在于能够指导日常生活实践的简单道理。

这种简易性使王凤仪思想特别适合普通民众理解和实践,也是其能在民间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四、历史地位:民间智慧的思想奇葩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王凤仪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智慧传统。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思想家不同,他的思想不是通过书本传承,而是在生活实践中直接生发;不是以学术论文表达,而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

王凤仪思想的历史独特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他提供了一种不依赖文字传统的智慧生成模式。作为一个文盲,他的思想直接源于对生命经验的体悟,这种非文本性的智慧传统在中国思想史上极为罕见。

其次,他架起了传统道德哲学与民间实践之间的桥梁。他将儒家心性论转化为普通人可操作的实践方法,使高深的哲学智慧能够真正落地。

再次,他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身健康实践路径。他的"性理疗病法"融合了道德修养与疾病治疗,是一种独特的整体健康观。

尽管王凤仪思想长期未被主流学术界充分重视,但在民间却持续产生着影响。他的许多弟子和追随者将其思想传播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人社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五、现实意义:现代困境中的生命智慧

在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的当代社会,王凤仪思想展现出新的现实意义:

1. 对现代健康观念的补充

现代医学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影响。王凤仪的"性理疗病"观强调情绪管理、心态调整对健康的作用,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低成本、自主性强的健康维护方法。特别是在慢性病、心身疾病日益增多的今天,这种整体健康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对道德建设的启示

在社会道德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王凤仪强调从日常人伦关系中修养心性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道德实践路径。他反对空谈道德,主张在具体角色和关系中践行道德,这一思路对今天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启发。

3. 对生命教育的资源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许多人感到生命缺乏意义。王凤仪的"性命双修"哲学强调精神与物质的平衡发展,为现代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他的简易实践方法尤其适合普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应用。

4. 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范例

王凤仪对传统思想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根据时代需要和自身体悟进行创造性转化。这种态度和方法对于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示范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对王凤仪思想也应持理性态度。他的某些具体观点可能带有时代局限,我们应当吸收其思想精髓。

回归生命本真的永恒呼唤

王凤仪虽然逝世已近一个世纪,但他提出的问题依然新鲜: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人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在物质丰富的条件下,人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在角色多元的社会里,人如何保持内心的和谐?

这些问题的答案,王凤仪用他的一生作了探索。他的思想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可能不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在对生命本质的朴实体悟里;真正的改变不一定需要外在条件的剧变,而可以从心性的细微调整开始;真正的幸福不必远求,就在尽职尽责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个意义上,王凤仪思想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成为对人类永恒命题的一种回应。这位农民哲学家的智慧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回归生命本真、追求身心和谐的呼唤永远不会过时。这或许就是王凤仪思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附】作者简介:李耀君,1966年出生,陕西合阳人,陕西师大毕业,国学教育指导师,《弟子规-人之规》现代修订者,和谐中国网创始人,和谐书院院长,台湾孔子学院特聘教授,曾担任央视《星光大道》评委,兼任多家企事业单位文化顾问。

微信交流:330835268

参阅链接http://www.hxzg.net/html/39-13872.html




【附】

 《王凤仪言行录》目录

 第一卷 王凤仪生平事迹

1. 家世与童年  

    家庭背景与早期经历  

    苦难生活的磨炼

2. 明道与立志  

    因孝悟道的过程  

    立志劝化世人的缘由

3. 创办女学与慈善事业  

    兴办女子义务学校  

    提倡妇女道德教育

4. 讲道化世  

    游历各地讲演伦理  

    感化人心的典型案例

 第二卷 王凤仪讲道录

1. 性命哲学  

    性(心性)与命(身体)的关系  

    “化性”的理论与方法

2. 家庭伦理  

    孝道、悌道、慈道  

    婆媳关系与夫妇道 

3. 疾病与道德  

    “病由心生”的病因观  

悔过、迁善与愈病

4. 社会教化  

    劝人尽伦常、改脾气  

    提倡“不争不贪”的处世之道

 第三卷 格言与嘉言录

1. 修身格言  

    关于心性修养的短句  

    日常行持的准则

2. 处世智慧  

    待人接物的道理  

    化解矛盾的方法

3. 劝善语录  

    强调因果与良心  

    提倡“找好处,认不是”

 附录

1. 王凤仪年谱  

    生平大事记  

2. 弟子回忆与见证  

    跟随者的感悟与事迹




【附】

《王凤仪言行录》

经典词句选

 

《王凤仪言行录》是民间教育家王凤仪(王善人)思想的重要记录,包含性命哲学、家庭伦理、修身养性等内容。

一、性命哲学与天道

1. 命是人的本分,守住本分就立住了天命。  

2. 天理是循环的,你亏了人,天就亏你。  

3. 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没有道,不做没有德。  

4. 人欺人,天不欺人;人害人,天不害人。  

5. 认不是(过错)是闭地狱门,找好处是开天堂路。

二、家庭伦理与孝道

6. 孝道是天道,不孝的人永远不能富贵。  

7. 老人是家的根,根断了,家就散了。  

8. 夫妻别讲理,讲理气死你;夫妻要讲情,讲情互相疼。  

9. 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10. 家道坏,就坏在女人争理、男人争财。  

三、心性与修身

11. 人有三界:性(心性)、心(思想)、身(行为)。性不清没有福,心不净没有禄,身不诚没有寿。  

12. 看人不对正是自己不对,看人不顺眼是自己心不顺。  

13. 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管十分,别人恨十分。  

14. 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  

15. 生气是鬼,上火是妖,乐哈哈是神。

四、处世与待人

16. 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  

17. 待人不善,就是亏天理。  

18. 对别人要宽,对自己要严。  

19. 救人是德,救物是功。  

20. 人帮人成王,人挤人成亡。

五、疾病与因果

21. 病是吃气活着,疮是吃火活着。  

22. 恨怨恼怒烦,是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就要命。  

23. 肝病是木性人来的,恨人伤心,怨人伤脾。  

24. 有病就是有错,认错就好病。  

25. 三分药,七分养,十分德能保健康。

六、教育化人

26. 教人不如化人,化人不如感人。  

27. 领人(教导人)要领在道上,不要领在情上。  

28. 父母慈,子女孝;师长严,学生敬。  

29. 教子不孝,是你没德;教妻不善,是你无能。  

30. 劝人一时用口,劝人一世用德。

七、改过与忏悔

31. 弥天大罪,一悔便消。  

32. 认错是真忏悔,改过是真修行。  

33. 有过不改,罪上加罪。  

34.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5. 欺人是孽,悔过是功。

八、行善与积德

36.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37. 做善事不图报,是真善;图报是交易。  

38. 德是福根,财是祸苗。  

39. 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40. 救急不救穷,救心不救身。

九、立志与成道

41. 人要有志,志立则气活。  

42. 道在低处,高处有险,低处安然。  

43. 不争不贪,福禄无边。  

44. 成佛不难,难在不肯低矮(谦卑)。  

45. 志界人(立志行道的人)无心,遇事不操心。

十、生活智慧

46. 干活干活,干了才能活。  

47.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48.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49. 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  

50.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附】

【王善人赋】

和谐书院 李耀君

 

天地化生,五行运枢;人道至简,性理为初。有辽西圣者王公凤仪,布衣觉世,木铎醒愚。创疗病之奇术,演性命之双修。融儒释道于一体,开康寿路于九衢。今以赋铭其德:

溯彼善人,生于草莽。少牧牛而悟孝,长佣工而明象。廿四载宿孽顿消,四十岁性天豁朗。夜睹繁星如斗堕,心灯乍燃;昼察伦常即道源,仁风浩荡。

若夫性理疗疾,玄机独辟。七情滞则五行逆,百疴生矣;一念正而周身通,万化安兮。怒伤肝兮仁能补,恨蚀肺兮义可医。明因果以拔根蒂,涤阴质见本来仪。遂使瘫者起,瞽者视;疯癫顿悟,痼疾冰澌。岂药石之神奇?实心性之转移!

至若性命双修,更标真谛。命在性中,如月映水。尽伦常以养德,德厚命延;化禀性而见心,心明命立。善则生阳,恶则生阴。阳聚三界透,阴散六尘侵。故曰:修命不修性,如沙煮馔;养性兼养命,似木培根。

观其道,儒为表而佛为用,道为体而医为薪。讲善堂遍传北地,女义学广济黎民。化婆媳之争为姑嫂之睦,转夫妇之怨成家道之淳。噫嘻!五毒尽处五常显,八德全时八苦泯。

赞曰:苍生迷途,执相昧本。善人说法,指心见性。疗身疗世兮双楫并进,修性修命兮一体同春。德光永耀,斯文长存!


【附】经典导读系列链接

一、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大学》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5.html 

《中庸》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6.html

《论语》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0.html 

《孟子》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9.html

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8.html

《尚书》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0.html

《礼记》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5.html 

《易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3.html

《春秋》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301.html

三、其他

《孝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0.html

《道德经》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81.html

《阳明心学》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1.html

《王凤仪言行录》导读

http://www.hxzg.net/html/62-14292.html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www.hxzg.net

为全国各类优秀机构和个人

制作精美【专题图文宣传】

打造机构和个人IP

彰显和提升美好形象

联系微信:330835268

 

欢迎全国优秀书法家书写

“中华文化系列歌诀”

 

《中华文化系列歌诀》

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撰)

 

奋进新时代 形象添光华

和谐中国网(和谐网

打造机构和个人IP

展示和提升全新形象

(为AI搜索编辑提供素材)



征稿启事

一、目的:

为促进全国优秀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后疫情时代取得大发展,完整展示和提升机构和个人的新形象,打造机构和个人IP,和谐中国网(和谐网)特开展“奋进新时代,形象添光华”活动。

二、形式:

在“和谐中国网(和谐网)”www.hxzg.net(点击网址可进入首页)作全面的图文展示,打造机构和个人IP.

【范例】和谐网总编李耀君个人IP:

http://www.hxzg.net/html/39-13872.html

三、要求:

1、机构:必须是在国内合法的注册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团机构均可(须提供注册证照的照片)

2、个人:必须是守法公民。

3、文字简介:机构5000字以内,个人2000字以内。

照片:机构15幅以内,个人10幅以内。

文字和照片必须实事求是,合道合德,合法合规。

(本网是发布平台,如有不实内容,文责自负。)

4、编辑和网络服务费:

个人600元,机构1200元(增值服务:1.每年可补充完善一次;2.可赠送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原创书法一幅)。【如另有特殊发稿要求,编辑服务费另商】

四、联系微信:330835268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