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票到股票:六十年中国民众家庭财产变迁记
发表时间: 2009-09-02来源:
泛黄的纸张上印着“中国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储蓄存款单”,金额填写处手写着“肆圆”,广州市民崔卫国小心翼翼地拿出保存多年的“古董”——一张1958年的存款单,这就是他和妻子当年的全部积蓄。

     眼下,就在崔卫国楼下的证券交易所里,每个交易日都会涌入大批形形色色的股民,他们盯着大屏幕上的股价信息,心情也动辄同坐过山车般忽上忽下。

    从一张存款单到跌跌涨涨的千余只股票,见证的是新中国建立60年来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的巨大变迁。60年来,中国人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家庭财产,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元化的财富来源渠道。然而,如何让公众更公平、公正地获得和享有财富,更合理地运用财富,也成为考验全社会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粮票到股票:六十年见国人财富来源日趋多元化

    新中国的建立,让曾经饱受屈辱、贫穷落后的神州大地踏上改变“一穷二白”局面的伟大征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新中国迅速建立起来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取得了骄人的建设成就。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虽然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商品采取统购统销、定点定额供给的办法,城乡居民家庭财富在较长时期内并没有较大增长,构成变化也不明显。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董航回忆说,一提到那时的家庭财产,最宝贵的无疑就是粮票和其他各种“票”;人们对“财富”的概念还基本上是个空白,“甚至连发家致富这个观念都是被批判的”;直到80年代初,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还是城乡居民最急切拥有的家庭财产,“谁家能有一两件,那都是了不得的事情”。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