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简介及摘要
发表时间: 2009-07-15来源:


【内容简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关注,有关企业社会行为的讨论也随之升温。而作为两个广泛流行语的代名词,无论是“企业社会责任”(CSR),还是“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都源自欧美。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比较直观且易于把握,而“企业公民”的概念和内涵目前还尚未明晰。但是从原有的片面只认识企业的社会责任到全面地认识企业公民地位已成为重要趋势。

在此背景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组织当前国内众多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以及部分企业界代表,历史一年之久,编撰了《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一书。该书由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教授担任名誉主编。并得到部分相关组织、协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由此既保证了蓝皮书理论的层次又使得该书具有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该书从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探索企业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企业发展的认识,力求建立一种企业自觉履行“公民”社会义务的机制和全面推动符合中国特色的企业公民建设。该书是企业公民建设蓝皮书系列的第一册,主要包括:总报告、理论探索、专题研究、社会环境、案例分析和附录几部分内容。总报告对整本书所涉内容进行总揽性概括,并对中国企业公民建设形势进行总体分析;理论部分介绍了企业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概念演化,并对企业公民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专题研究从中国企业反腐败反商业贿赂、保护消费者责任、保护劳工责任、保护环境责任、社区服务行为、慈善行为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企业公民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社会环境部分侧重企业公民建设的外部环境研究,包括:政府行为、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个人意识对企业公民建设的引导、推进、协助、促进等行为的研究;案例部分则对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公民建设实践进行研究,同时对2008年发生震撼国人的汶川大地震、三鹿事件中企业行为这样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和反思;最后的附录部分详细梳理了中国企业公民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的发展历程。

从法学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企业公民”,指在一个国家进行了正式注册登记,并根据该国法律,享有企业权利并承担企业责任和义务的法人。企业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经济单位,它已经成为一个享有权利、也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必须在更广的人文价值观上发挥作用。而“企业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就是根据国家有关企业的各种法律如物权法、公司法以及企业注册登记时所取得的各种权利,它包括:人格权利、财产权利、生产经营权利、法律保护权利、信息权利、使用资源的权利等。企业只有具有以上权利,才可能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获取利润,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够增进人民福祉,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和国家富强。企业也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即“企业社会责任”,它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自然环境责任、道德责任和人本伦理。只有坚持企业公民中权利与义务并重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竞争力,也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该书的特色之一,在于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企业公民”的历史沿革和现阶段研究前沿,全面地梳理国内外理论界研究成果,并对“企业公民”在经济学上进行系统解释。首先,对企业公民的渊源进行追踪,从古典经济学对商人责任的研究,到对商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行为,进而到现阶段企业公民的发展进行脉络归纳;其次,用现代主流经济学观点和方法对企业公民进行解释,从新古典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等角度把企业公民融入主流经济学,为企业公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以及企业公民实践进行评述,借鉴不同国情下理论界和实践中的积极成果。

该书的又一大特色便是集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理论束之高阁则无人问津,只有充分融入到企业和社会之中,才能体现其生命力。而该书并非刻板介绍企业公民理论,而是通过对中国远洋运输、国家电网公司、三鹿集团等企业的社会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深刻剖析了在我国如何践行优秀企业公民这一理念。通过对我国企业社会行为的分析,为推进企业公民在我国的发展提供示范效应。

时代需要急需厘正企业公民的话语体系。而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正以“顶天立地、经世致用”的原则向公众推出了中国首部关于企业公民发展和建设的权威书籍。恰逢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谨以此书作为对新中国之献礼之作。

 

《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摘要

 

摘要一:21家社会组织率先参与企业公民实践

2009712,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恩必特经济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企业公民理念、企业公民建设等问题,就当前我国企业公民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进行了研讨,并发布了《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

《企业公民蓝皮书》指出,中国企业公民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企业公民理念的社会认同感取得较大提升,企业公民建设实践取得显著进步。目前,包括消费者运动、企业员工、新闻媒体的监督和相关报道、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以及社会责任的研究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都成为企业公民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蓝皮书指出, 新世纪之初,企业公民理念被引入中国,经过了这些年的传播、深化,企业公民理念在国内企业界得到广泛认识,企业公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中国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企业公民实践,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促进了企业对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尽早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积极参与企业公民实践的社会组织主要有: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商务部《WTO经济导刊》杂志社、《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中国企业家》杂志社、21世纪报系、《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社、中国房地产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贸易报社《公益慈善周刊》、中国欧盟商会、世界环保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参见《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月版,P19P25

 

摘要二:加快中国企业公民建设,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

2009712,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恩必特经济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企业公民理念、企业公民建设等问题,就当前我国企业公民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进行了研讨,并发布了《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

《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指出:虽然我国企业公民建设已取得较大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企业发展时间短、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传统思想文化对现代经济尚有较深影响等原因,中国企业公民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要加快我国企业公民建设的进程,需要从企业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建设两方面入手,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推动下,实现企业公民建设的良性发展。蓝皮书提出以下四条发展建议:

第一,建立适合企业公民建设的企业内部机制。即建立合理的具有竞争力并关注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优化布局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从企业文化上和管理实践中贯彻和体现企业公民的内涵和要求。第二,完善企业公民建设的外部政治环境。包括:加强政府职能建设,为尽快构建企业公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法规和政策体系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将企业公民建设提升到法律层面,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推进企业公民建设的政府机构和协调机制,建立企业公民建设指导制度。第三,充分利用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极力量。要有效利用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将企业公民建设纳入和谐社会体系的构建中去,还应有效利用民间意识形态的力量。第四,加快创立企业公民外部促进机制。这就需要加快评价体系的建立;加强对企业公民建设的监督;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各商业组织、各种媒体对企业公民建设的评选活动,对优秀的企业公民给予宣传和表扬,树立其良好的公众形象,建立高度的社会公众信任感,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以及外部投资者,并为投资者实现价值增值,从而该企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持续推进企业公民的建设。(参见《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月版,P36P53

 

摘要三:工业企业仍是环境污染主要源头,污染比重高达70%

2009712,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恩必特经济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企业公民理念、企业公民建设等问题,就当前我国企业公民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进行了研讨,并发布了《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

《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指出,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环保责任已影响到我国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过度逐利忽视环保的企业终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该注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寻找新能源,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加强环境保护,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这也使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成长。

蓝皮书分析,近年来,我国由于沙尘暴频发和酸雨污染、跨界河流污染、越境野生动物保护等问题,不断与周边国家发生环境摩擦,造成了在国际社会中我国环境保护的声誉较低的结果。造成生态和环境破坏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污染源头是企业。据估计,我国工业企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其中工业企业污染中的50%是因为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例如,对化工、石油等部门的一些重点企业的调查发现,由于管理不善,有的企业的废料流失率高达86%。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企业没有自觉地控污减排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环境与资源的压力。

针对这一问题,蓝皮书提出了加强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的几条建议。第一,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构建完整的环保责任。诠释原有法律法规,制定新的规则,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第二,通过制度创新推进企业的环保责任。增强“源头治理”,在污染源进入市场前,对其进行限制、改造甚至禁止。克服“源头治理”中的“寻租”现象,适当引入市场中独立的环保测评机构。第三,加强企业的道德约束,转变经营观念。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理念,把企业的环保责任同打造百年老店相结合。第四,加强舆论监督,完善公众舆论的传导路径,让公众意见可以更快传达到执法部门,并与媒体进行有效互动。(参见《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月出版,P167P181

 

摘要四:我国企业慈善发展严重滞后

2009712,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恩必特经济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企业公民理念、企业公民建设等问题,就当前我国企业公民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进行了研讨,并发布了《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

《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指出,目前我国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在中国发展依然严重滞后。中国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约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GDP0.5%,而美国慈善机构掌控着占GDP 89%的慈善资源。虽然社会责任已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目前中国企业逾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尚未达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没有履行慈善义务。此外慈善事业公众参与率较低:有资料显示,我国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据介绍,美国的慈善捐赠10%来自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全国民众。分析其中原因,蓝皮书指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社会公众慈善理念缺失。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人们的观念当中,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心向善的风气远未形成,抱有消极看法和持观望态度的人居多。与此同时,在多数人的观念当中,行善只是单纯的道德追求,而没有将其提升到社会责任的层面上,不能将其看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及不断发展的社会事业。第二,我国企业参与慈善的动机和决策不足。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事业发展时期,企业的首要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以期达到企业长期存在并发展的目的,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很难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参与慈善事业。第三,慈善机构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公益机构的数量十分有限,而其中运作相对成功的就更少。而在此基础之上的社会捐赠往往带有极强的行政指令色彩和硬性摊派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捐赠的积极性与质量。与此同时,我国公益机构在自身的管理与运作方面也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第四,我国企业慈善立法滞后。尽管近几年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仍然不明显,税收优惠法律仍不具可操作性。就整体而言,法规、政策滞后是我国企业慈善事业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参见《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月版,P206P213

 

【附】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蓝皮书首发式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对“三鹿事件”的不断曝光、汶川地震中典型企业的报道、以及对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关注,人们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关注和也随之升温。人们逐渐从单纯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转向全面地认识企业公民这一新兴概念。为了使得企业更好地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作为以“顶天立地、经世致用”为院训的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组织企业公民理论的有关专家学者编撰并推出了《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

为此,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国企业报》社、北京恩必特经济咨询中心于2009712日上午九时,在北京市宣武区明日五洲酒店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了“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蓝皮书首发式”。

研讨会暨首发式分两个单元,第一单位由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孙宝文教授主持。首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教授宣读原全国人大常委会蒋正华副委员长致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首发式的贺信。之后,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在京郊开会,无法到会,特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理事长蒽博士宣读了就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首发式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他指出了企业盛则国家强,要正确处理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扭转过去以往只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而忽视企业所享有的权利。唯有此方能使国家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之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主任王再文教授宣读了原全国人大蒋正华副委员长因外地出差无法到会而发来的贺信。再次,中国企业联合会冯并执行副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领导致辞结束后,《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的主编邹东涛教授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为企业正名: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

蓝皮书首发式之后,作为会议的第二部分,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代表就如何做好“企业公民”这一话题纷纷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会议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王再文教授主持。各有关专家分别就企业公民这一理念在我国的缘起、发展以及其所包含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如何做好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发表了诸多真知灼见的看法。会议一致认为:企业应当处理好自身和社会的关系。这不仅应当处理好与企业内部员工的关系、更应当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企业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经济单位,它已经成为一个享有权利、也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必须在更广的人文价值观上发挥作用等。企业只有具有人格权利、财产权利、生产经营权利、法律保护权利、信息权利、使用资源等权利,才可能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获取利润,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够增进人民福祉,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和国家富强。当然,企业也应当承担相应的如经济责任、法律责任、自然环境责任、道德责任和人本伦理等企业社会责任。只有坚持企业公民中权利与义务并重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竞争力,也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理论束之高阁则无人问津,只有充分融入到企业和社会之中,才能体现其生命力。研讨会中,五洲集团等几家企业界代表也都纷纷就企业公民的实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进一步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剖析了在我国如何践行优秀企业公民这一理念,并就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自己经营的范式和思路。通过对我国企业社会行为的分析,为推进企业公民在我国的发展则提供示范效应。

研讨会上,各专家同时就蓝皮书也发表了积极的评价,认为:《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是中国第一本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企业公民”的历史沿革和现阶段研究前沿,全面地梳理国内外理论界研究成果,并对“企业公民”在经济学上进行系统解释的权威著作。在对企业公民的渊源进行追踪,从古典经济学对商人责任的研究,到对商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行为,进而到现阶段企业公民的发展进行脉络归纳分析中为企业公民展示了历史演进。用现代主流经济学观点和方法对企业公民进行解释,从新古典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等角度把企业公民融入主流经济学,为企业公民建设则提供理论依据。对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以及企业公民实践进行评述,借鉴不同国情下理论界和实践中的积极成果更为企业公民的实践做出了充分的证明。

时代需要急需立正企业公民的话语体系。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为企业正名。而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正以“顶天立地、经世致用”的院训向社会推出了中国首部关于企业公民发展和建设的权威书籍。

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也谨以此书作为对新中国的献礼之作。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千龙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和谐中国网》《北京日报》、《中国日报》、《法制晚报》、《南方都市报》、《新民晚报》、上海《文汇报》、《京华时报》、《南方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改革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改革内参》、《中国新闻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等40余家媒体记者到会并对会议进行了报道。中国网对会议全程进行网络全程报道。(来源:和谐中国网hxzg.net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