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出版访谈
发表时间: 2009-07-14来源:


 

访谈一:访《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主编邹东涛教授

记:首先恭喜《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成功发行,您作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当时您是怎么策划要出这本蓝皮书?

邹:近年来,“企业公民”这个词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宣传、报道和推进,增进企业公民意识的讨论和争做优秀“企业公民”的活动不断升温。然而,各种媒体及其文稿对企业公民的界定和论述参差不齐,甚至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规范系统地研究,以便理正“企业公民”的话语体系和社会实践。所以我们就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媒介,以中央财经大学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为依托,对企业公民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梳理相关理论,界定相关概念,并以《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记:谈到企业公民,我想请问您什么是企业公民?蓝皮书又是如何界定的?

邹:对企业公民的界定是本书的一个亮点。要准确定位“企业公民”,首先要从理解“公民”出发。“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指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这个概念反映了个人和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某一国的公民,就享有该国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该国法律义务。“企业公民”落脚在“公民”,也必然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在一个国家进行了正式注册登记,并根据该国法律,享有企业权利并承担企业责任和义务的法人。但“企业公民”又不同于“公民”:(1)企业公民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2)企业公民是组织而不是个人;(3)企业公民是社会细胞;(4)企业公民是社会组织生命而不是个人生命,企业公民的生命周期是法律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存续的时间。因此,经济中的每个企业法人都可称之为企业公民,他都有着作为“公民”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记:现在宣传要提高企业公民意识,那么“企业公民意识”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殊内涵?

邹:“企业公民意识”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公民要拥有怎么样的思想体系,要以一个什么样的理念来发展企业。这里就是指“公民”理念,像自然人拥有权利和义务一样,作为法人的企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也必须树立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在这里,企业权利是企业所拥有的人格权利、财产权利、生产经营权利、法律保护权利、信息权利、资源使用权利;企业责任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自然环境责任、人本、伦理和道德责任。企业要建立起勇于捍卫自我权利自觉履行责任的公民意识。

【附:邹东涛教授简介】 邹东涛,男,194911月,陕西省汉阴县人,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组部直接联系的知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物理系和经济管理学院,并到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两次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主要工作经历:陕西省汉阴县财政局干部;安康地委五七干校(党校)理论教员;西北大学教授;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中央财经大学改革和发展研究院院长。“西北风”主要成员之一。

邹东涛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代表作有:《什么粘住了西部腾飞的翅膀邹东涛西部开发文集》(2002)、《中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年华的探索》(2003)、《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2008)、《所有制改革30年(19782008)》(2008)。

他提出的“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制度更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在经济学界广为流传的名言。

 

访谈二:访《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执行主编王再文教授  

   记:当前比较流行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有什么区别?

王:大家时常在媒体上看见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这两年来说企业公民的出现频率上升迅速。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区别在于企业公民强调的是企业要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它既有社会责任又享有相应的社会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公民的概念比企业社会责任更广,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公民的一个方面,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体制日益完善的状况来说,中国企业公民建设中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道德的缺失,对消费者、环境、员工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现阶段企业公民建设更多地体现在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记:当前我国企业公民建设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到了什么阶段?

王:企业公民建设是一个认识积累过程,需要时间。就我国当前情况来看,企业公民理念是本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中国,企业公民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尚处于低层次阶段,刚刚开始传播普及。从政府角度来讲,现在的政策措施都是倾向于发展经济,增加GDP,对企业公民建设的政策支持还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从企业角度来说,我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企业公民报告的企业大约有140多家,这一数量还是比较少的。从社会组织角度来说,我国企业公民相关的科研机构、宣传组织机构、服务机构还比较少。

记:当前我国企业公民建设中所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企业公民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对公民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实施经验。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发展时间较长,而且企业公民理念属于这些年刚刚传入我国的一种思想,其经营体制和企业文化中还不能完全消化这种理念,使企业公民理念完全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民营企业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层对这个概念知之甚少,而且在生产经营中存在原始积累的急躁心态,过多地追求利润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权利保护的责任。

记:对我们新闻媒体来说,我们在企业公民建设中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应该如何做?

王:正如我们在《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中所说的,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喉舌,作为重要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对企业公民建设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企业公民理念的宣传需要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典型企业公民建设的成绩、经验需要新闻媒体来报道,让大众及其他企业都能获知;某些企业的不道德、无责任的行为需要新闻媒体进行曝光,让其得到社会的谴责,对其他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所以,新闻媒体是构建企业公民全民监督体系的中坚环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在报道传时一定要遵守行业准则、职业道德、实话实说,践行新闻媒体单位的社会责任。

【附:王再文教授简介】王再文,男,1967年生,200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研究。

1998年至今的十多年间,王再文先后撰写(编著)了近200万字的论文和论著,参加了包括第十四次世界生产力大会在内的数十次全国性的各种学术会议和论坛,深刻详实地研究和论证了他的学术理论。他的研究主要围绕企业公民、区域制度(公共管理、政策)与经济发展两个研究方向,他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理论、企业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访谈三:访《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执行主编冯梅教授

记:企业公民理念和和谐社会思想有什么联系?

冯: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个文明祥和的社会,不仅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建设和管理,而且需要各社会成员自觉担负起各自的社会责任。从内容上来说,和谐社会最重要实现各利益主体利益均衡,企业公民要实现员工、消费者、环境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二者是一致的。从目标上来说,企业公民理念的深入人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获取利润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的尊重,对外部环境的改善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致的。

记:中国企业公民建设有什么特点?

冯:当前中国企业公民建设具有起步晚,发展快,成绩鲜明,问题突出的特点。“起步晚”是指国外企业公民建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几近成熟,而我国是从本世纪初刚刚开始。“发展快”是指我们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企业公民建设获得快速发展,从本书的附录大事记中可以看出,近两年来我们的企业公民建设发展尤其快速。“成绩鲜明”是企业公民建设中某些大型国有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国家电网2006年就发布中国国有企业的首份企业公民报告, 温家宝总理还做了批示,企业公民建设成绩突出。“问题突出”主要是对企业对公民理念的认识不足,企业公民意识尚未融入企业文化,企业运行机制中没有加入企业公民元素,还有就是整个社会的公民意识还较薄弱。

记:企业公民建设如何能够不成为企业的负累,而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

冯:虽然企业进行企业公民建设要一定的投入,要有更好的服务理念、环境理念和社会理念,这样做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但是企业公民建设和企业的发展是一致的,二者并不矛盾。企业公民建设会在即期和长期给企业发展带来好处。比如说,王老吉企业在汶川大地震中捐款一亿元,对于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说,这是很大一笔款项,但是王老吉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在舆论的宣传下,企业销售额获得巨大增长,超市王老吉饮料出现断货、限购状况,2008年销售总额将近120亿元。也就是说,企业公民建设要与企业的成长战略相结合,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当中去,从而企业实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附:冯梅教授简介】冯梅,女,广东人,19677月生,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20019月至20042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公司治理理论、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国有独资企业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会制度:一种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安排》、《转型时期中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的非正式制度分析》、《信息经济理论的几种范式》,《当前信息经济理论的范式与评述论》、《经济信息化的实质和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方式》以及《中国与电子强国的差距在哪里》。

独立或合作出版著作10部,主要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2008)、《北京信息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2007)、《信息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2006)、《国有资本经营论》(2000)、《企业并购中的经济技术关系》(2000)、《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2000)、《最优化原理与微观经济学》(1997)等。2003年获得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2004年获得山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其中包括日中经济协会3E项目第三、四年度的研究《中国内陆地区振兴政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前制约城乡居民消费的因素和对策研究》、国务院西部办课题《西部开发与外商投资新形式分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谐社会条件下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等。(来源:和谐中国网hxzg.net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