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第55窟面临自然损害的风险,亟须进行数字化保存。
6月7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中国敦煌石窟研究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新华公益合作发起的“数字供养人”公益募捐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
“数字供养人”项目在互联网平台发起公开募捐,6月8日起通过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普发形式,倡导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参与敦煌壁画彩塑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所筹集的款项,将用于将莫高窟第55窟的壁画以300DPI的高分辨率图像永久保存,数字化成果也将应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展示。
“敦煌莫高窟自北魏开窟1600多年来,部分洞窟受到严重侵蚀和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有效治理了渗水、风沙、病害等对洞窟的侵害。”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告诉记者,敦煌莫高窟自然老化的过程只能是减慢,尤其还处在开放当中,光线、温湿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壁画的褪色和塑像的开裂。实施数字化保护是将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永久保存的最有效措施,也是让观众立体化、深层次、全方位进行艺术欣赏和体验,使不可移动的敦煌文物突破物理空间,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实现共享的手段。
敦煌莫高窟共有735个石窟,其中有壁画的492个,经过多年努力完成了180个洞窟的数字化。“尽管国家每年安排部分资金持续进行数字化工程,但距离尽快和全面数字化的目标还是远远不够的。”励小捷说,因此,利用互联网优势,面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对敦煌石窟进行数字化保存,是希望参观过敦煌的、想参观敦煌的和想了解敦煌的人参与这个项目,与更多朋友分享这个项目,都来做保护敦煌的“数字供养人”。
莫高窟第55窟是敦煌石窟代表洞窟之一。它建于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前后,由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出资修建。洞窟现存倚坐弥勒佛像三身,菩萨像三身,弟子像一身,另塑力士像两身,是莫高窟保存最好的一组宋代彩塑,造型衣饰有唐代彩塑的余韵。第55窟面积为585.6平方米,面临自然损害的风险。
和以往传统文化保护类公益项目不同的是,“数字供养人”项目在保证文化严谨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大众的公益体验及年轻群体的表达方式。“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用户通过创意广告,在腾讯乐捐平台捐赠0.9元,就可以成为“数字供养人”。“用户不仅可以了解到敦煌的‘供养人’文化典故,还可以近距离感受敦煌壁画之美,获得敦煌的‘智慧锦囊’。”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经理李航表示,“智慧锦囊”是由敦煌的壁画故事以及当代喜闻乐见的智慧妙语,匹配不同用户随机生成。
“2017年底,腾讯和敦煌研究院发布战略合作,共同启动了‘数字丝路’计划,‘数字供养人’是双方合作的首次落地成果,也是腾讯创益计划中的一部分。”李航表示,“数字供养人”公益活动是希望延续敦煌供养人文化,通过数字化创意演绎敦煌壁画艺术,鼓励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参与敦煌的数字文保工作,传承“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
“互联网+传统文化保护,让文化遗产重焕生机是本项目的亮点。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募集,筹款目的是对55号窟进行数字化保存,数字化成果将全方位应用到敦煌文化的深度挖掘阐释,以公益的方式展示给广大‘供养人’。”励小捷表示,数字化保护、互联网传播,让更多人通过参与这一公募项目,从而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敦煌,让敦煌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希望通过“数字供养人”的形式,一方面推动莫高窟数字化保护,让大家都来关心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参与其中,让他们更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虽然洞窟本身是不可移动的,但是我们通过数字的形式放到网上去,让大家共享这些宝贵的资源,让这些资源全部活起来,一方面让敦煌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的工作,促进各类文化产品的开发。”王旭东告诉记者,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目前每年能完成20个左右洞窟的数字化工作,将来要把所有的洞窟实现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