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朴康华”这个名字对于许多公益界的朋友们已经并不陌生,尤其在助残领域。他们曾因组织策划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而与中国残疾人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成立以来,中朴康华先后组织了《向祖国汇报---全国优秀残疾人企业家风采录》、“天久杯”全国残疾人文学大赛、“和谐中国万里行”等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一个旨在给予社会底层性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一段时间内曾因基金项目的支持而稳步发展,但好景不长,随着项目的突然终止,生存又陷入困境。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NGO靠海外基金支持,本土化进程亟待关注。项目生,NGO生;项目衰,NGO衰;项目是纲,纲举目张。目前,策划实施一些项目的融资渠道现在变得特别困难”。北京中朴康华文化交流中心执行总监方为如是说,目前,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心理念得到了珠海天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天堂公墓纪念网)董事长贾永清先生的认同和大力支持,但是类似的幸运只能称之为幸运,并不多见,因受金融危机和企业观念的影响,NGO融资渠道还是举步维艰。
中朴康华的困境北非个例。事实上,像他们这样的机构面临的问题几乎是相同的,而且很普遍。
北京红丹丹负责人郑晓洁在谈到NGO融资难问题时感同身受:NGO的项目如履薄冰,好不容易有了一点资金,但限定的费用又缺了那个费用,我最能适应有上顿没有下顿的感受,这些年,我们也适应了饥一顿、饱一顿的良好心态。
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认为,NGO组织在公益服务领域必须创新,以政府不可替代的内容与方式寻求新的突破。只有项目创新才能增强劝募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从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
“草根NGO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它们是中国公民社会的代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是让中国社会保持向公民社会转变的持续保证。在中国更多的草根NGO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路上。,现在一些NGO,尤其是地方上自发兴起的草根NGO,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资金的问题最棘手,短期内不容易解决。”公益时报常务总编辑李江涛再次呼吁更多社会有识之士关注中朴康华,关注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