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
发表时间: 2009-04-23来源: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有10年历史。在短短的时间里,我国走过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从2008年到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多年来主要停留在政策论说层面的“增长方式转变”在被动中起步,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  

  2008年在宏观经济形势大动荡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风平浪静。比较其他行业,国际经济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冲击总体上说比较有限;文化体制改革在出版领域率先明确改革目标和路径,成为改革的“突出部”和“试验区”;广电和通讯两大传媒领域的汇流继续稳步前行,新兴技术推动新兴消费手段和消费形式创新,引发大规模投资暗流涌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联盟,出现历史性的战略转向。

  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据此推算,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大约是6412亿元,比2006年增长18.4%。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态势平稳,一些领域还出现了高增长。从需求面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1%和20.7%,设定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与上述速度持平,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总量约是6931亿元左右。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文化产业显然有着不同的表现。梳理20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人们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往往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有负相关性。失业将人们逐出了工作场所,却将他们吸引进了电影院和剧场。当传统经济领域一片狼藉、前景黯淡的时候,文化产业领域往往率先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走出危机的阴影,成为新经济范式的试验者和示范者。从文化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危机不啻是一个新的发展周期的开始。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总体来说有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现阶段看,主要是体制性的而非市场性的。我国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消费潜力远未释放出来。中国的服务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国家约10个百分点以上,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供给面看,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有限开放的产业,跟国际资本市场的关联度不高,很多领域是限制准入的,因此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从需求面看,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失调的影响,文化消费市场多年来一直启动不足,即使遭遇经济危机也没有什么下行空间。从出口面看,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来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是总体上还不是一个出口依赖型产业,相比较其他行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此外,我国文化产业与出口相关部分主要还是制造业性质的外包订单,国际经济危机甚至有可能使国际外包订单向中国进一步转移。  

  2009年是“十一五”的第四年,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启动“十二五”的规划工作。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深化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如何,今后5—10年我国文化产业将会有怎样的发展空间,以及如何发挥文化产业在抵御经济危机影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值得仔细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无疑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实质性起步,而这一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相对有限,在中长期发展阶段中,将由于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而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

  (一)经济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旺盛的外需骤减,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性遽然上升。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已经在被动中起步,多年压抑的巨大内需正在启动之中。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首先是由文化消费的内需潜力决定的。我们认为,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蓝皮书: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曾经发现,在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居民实际文化消费需求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短缺”。《文化蓝皮书:2006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再次根据200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600美元的现状,得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还不到同样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1/4的结论。2008年我们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发现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0000亿元以上,而我国目前统计只有不到8000亿元。因此,与相同发展程度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

  2009年注定是中国经济大变化的拐点,转型的方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启动内需将直接扩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指向民生的各种措施无疑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改善老百姓的消费预期,释放被压抑的消费潜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今后5—10年的发展阶段里,将有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经济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新兴服务业开始唱主角,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战略方向。

  文化产业在本来意义上就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但是由于在概念理解上的狭隘、行业管理上的分割,以及市场发育的不成熟,我们对后一种功能长期以来认识不足,使得文化产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服务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本次危机无疑将重新洗牌,那些靠劳动力密集和低成本竞争才能生存的中小企业,会有相当一部分退出市场,而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却获得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向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化方向发展。可以想象,这个时候是需要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的,文化产业在加盟传统产业的方向上会有大的发展机会。而传统产业在生产的各个层面和阶段上对于品牌、设计的投入也有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服务于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上,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经济危机将会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3G和CMMB的同时推出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经济危机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技术进步总是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新的消费形式,并以前所未有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支撑新的经济增长。根据有关研究,从目前开始的5到10年时间,由于数字技术走向成熟,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第三个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 。此次经济危机孕育过程,正是数字和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正好推动本轮技术发展周期从创新走向应用。

  (四)经济危机将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变化,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低端位置将会改变,全球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

  金融危机已经显示出来的一个重大迹象是,国际文化产业分工链条可能出现变化,既定的利益格局可能出现重大调整,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低端位置将会改变,今后5—10年将是中国文化资本走向全球的大好时机。

  这个预测的根据在于,中国目前实际上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化贸易赤字”国家了。2008年刚刚出版的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近10年以来表现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国。

  2009年将是一个转折性年头。今后5—10年,宏观经济环境将大为改善,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将有效释放,形成越来越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一个发展与改革的新时期正在到来,对此,我们应该在发展思路、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做些新的准备。

 

(责任编辑:黄维)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