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家郑玉玺和他的《和谐的呼唤》
发表时间: 2009-04-23来源:

词作家郑玉玺和他的《和谐的呼唤》

•赢和•

郑玉玺,何许人也?
网上鼠标轻轻一点,郑玉玺的大名醒目而出:“郑玉玺,再造邓丽君——打造华语音乐经典歌手选拔活动秘书长、中国经济商务协会秘书长、中国经济商务网总裁、中国易学年会暨国际子贡儒商文化节组委会秘书长……”如果仅从这些头衔上判断,郑玉玺也就是一位忙忙碌碌的商界人士。会不会也是一个铜臭味十足的拜金主义者呢?他写词作诗会不会也是酒足饭饱之后的附庸风雅之举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有缘与他相识、交谈,我走近了郑玉玺。每一个人都会构成一个独特的世界,郑玉玺的世界,尤其是他的作词经历,趣意盎然……
郑玉玺与李鹏远海峡两岸的博客缘
在交谈中,郑玉玺说,其实从骨子里,他还是一个“文化人”,确实他与“文化”的渊源相当紧密。“文化人”也可简称为“文人”,中国的文人与生俱来有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不变的座右铭。写诗作赋、填词挥毫、慷慨悲歌则是中国文人常用的表达方式。时代进入21世纪以后,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应运而生——博客,博客是现代人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郑玉玺是中国1600万博客中的一位,郑玉玺将他写就的一些词作登载于个人博客上,以发感慨、以抒情怀,始料未及,由此牵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大师——李鹏远先生。
李鹏远先后为大导演李瀚祥、琼瑶、丁善喜、李冠章以及香港邵氏公司等的电影作曲几十部。25岁已红遍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日本等地。被称为具有十项全能的音乐大师,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授予“荣誉博士”称号。李鹏远在戏曲、民谣、歌剧、艺术歌曲、流行音乐等方面均由建树。从1955年至1985年三十年中,受教于李鹏远而成名的学生有:邓丽君、陈芬兰、凤飞飞、欧阳菲菲、张琪、谢蕾、青山、杨燕、林松义、陈琼美、李雅芳、杨燕妮、汤兰花、崔苔箐、金晶、白嘉莉、张小燕、包娜娜等。其中,他引以为豪的弟子是远涉重洋前往日本发展的邓丽君、陈芬兰、欧阳菲菲、肖丽珠四位,她们轰动了整个日本乐坛,被公认为“国际巨星”。后三人至今活跃在日本舞台。此外,李鹏远还培养了著名的歌词作者:康白、韦仲公、庄奴,孙仪、郑玉玺、万琴等。
2007年夏末秋初的一个晚上,78岁高龄的李鹏远大师网上浏览时无意间看到了郑玉玺的博客上发表的词作《和谐的呼唤》,几十年积淀的艺术敏感,使他一下子就被《和谐的呼唤》这首词深深吸引了,情动之下,他拨通了越洋电话,接电话的正好是《和谐的呼唤》的词作者郑玉玺,郑玉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又不知该说什么是好,李鹏远大师语重心长地对《和谐的呼唤》一词提出了五点意见,他说,第一,歌词不宜写的太长,“长了就会让听众产生听觉疲劳”,精品常常是浓缩而成的;第二,歌词一定要体现民族大义,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三,写这样歌词的人不是代表你一个人去写,而要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高度上去写;第四,歌词不是宣传口号,要避开政治化的语言;第五,写歌时千万不能落入俗套,从谋篇立意到文字推敲都要创新,写作的人一定要情绪饱满,先感染自己才能感染别人,古人云:感人者,情也……李大师一席话,醍醐灌顶,郑玉玺听得如雷贯耳!郑玉玺说,他当时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根据李大师的点拨,郑玉玺对《和谐的呼唤》数易其稿,《和谐的呼唤》终于正式问世。
“黄山黄河依旧青春/长江长城一脉相承/你有严父的热望/我有慈母的真诚/我们都是华夏子孙/共同的祖先呦,共同的根/
哦……
阿里山,向往着春天的故事/日月潭,思念着和蔼的长城/天安门敞开着胸怀/等待着你的归程/海峡两岸的上空,回荡着和谐的声音/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千年的古训/听吧,听吧,听吧/慈母呼唤的声音!”
看到最终修改好的《和谐的呼唤》歌词后,李鹏远大师非常满意,便欣然命笔为这首词谱了曲,而后,将郑玉玺早已写就的七十余首歌词全部谱了曲。几乎同时大陆曲作家屈旭芳也看中这首歌,相继谱了曲。
随着时间的流转,郑玉玺与李大师海峡两岸书来信往,师生弟子博客情笃,郑玉玺成了已逾古稀之年的李大师的关门弟子。郑玉玺感慨地说:真是三生有幸啊!
《和谐的呼唤》之解读
笔者向郑玉玺发问:《和谐的呼唤》是在什么背景下、什么心态下写成的?郑玉玺说:今年2月12日,中央电视台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伊丽莎白女王大剧院举办“群星齐辉大拜年《同一首歌》走进加拿大2007新春歌会”,我又一次听到了张明敏演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确实让我们增添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我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当时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思路尚不清晰,夜阑人静后,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一股写作的冲动使我一跃而起,伏在案头奋笔疾书,将胸中喷涌而出的诗句赶快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灵光乍现吧!而后,郑玉玺又谈了他写作这首歌词时的心路历程,我才得以走进歌词,走近郑玉玺。
纵观《和谐的呼唤》一词,字里行间跃动着的是词人耿耿之心天日可表的爱国情怀,立意之高,构思之巧,为近年来词坛之少有。歌词既大势磅礴又婉约细腻,犹如一股清冽之风,横扫词坛靡靡之气。词家一开篇就用电影长镜头的表现手法,将举世瞩目的标志性的中华四大景观黄山、黄河、长江、长城拉近在我们眼前,强烈的视觉形象横空出世,突兀而来,秀美挺拔的黄山,奔腾不息的黄河,蜿蜒万里的长江、横穿岁月的长城,她们从亘古走来,历经千年万代,精神犹存,风骨不变,依然焕发着不朽的青春,她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祖国的象征。黄河、长江孕育了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纵然边塞大漠、天涯海角,中华一脉相承,千山万水都是一家人。词家而后又用了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华夏民族,将我们伟大的祖国拟为严父与慈母,将宝岛台湾拟为千里之行的儿子,于是,形成了祖国对台湾的呼唤,犹如父母对儿子的呼唤。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是天下最真挚、最无私的崇高情感,任何情感在它面前都会黯然失色。“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动人场景,是我们心中最宝贵的收藏。词家深谙阅读心理,他深知,只要是中国人,一看到歌词中那些极具象征性的词汇,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和遐思。这就是本词的妙之所在!
说到“呼唤”,我不解地问郑玉玺,为什么你把父母对儿子的呼唤称之为“和谐的呼唤”呢?他意味深长地说:大陆也好,台湾也好,都是华夏子孙,都有共同的根。但是,在我们内部大家庭里却因刀兵相见而产生了多少的悲欢离合和骨肉分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现代人不应当总是把历史的积怨藏在心里,嚼在口中,要“对话”而不要“对抗”已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祖国对台湾的呼唤、父母对儿子的呼唤,就不是那种训斥式的呼唤、责骂式的呼唤,而是热切的期望,揪心的思盼,十指连心的爱恋。只有在这种情怀下,才能产生和谐的旋律、和谐的感受、和谐的意蕴、和谐的美满。
是啊!海峡两岸的和睦相处,不仅是两岸人民的福祉,也将是全球的福祉。随着中国的日益繁荣与强大,他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举足轻重,两岸走向和平是全球之幸事,是世界之大课题。这些都是一种理性思维,似乎与歌词的写作距离甚远,但歌词大家乔羽早就发表过深刻之见:“形象思维离不开感觉,但这种感觉是理性武装起来的感觉。”他在批评一些流行歌曲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歌词缺乏理性光芒的照射。”正因为词家郑玉玺具备了高度的理性,加上他娴熟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谐的呼唤》才脱颖而出。
在歌词的上阙,词家将大陆的黄山、黄河、长江、长城嵌入词中,在歌词的下阙,则将台湾的阿里山、日月潭和首都天安门缀入词句,如画龙点睛,熠熠生辉。阳刚的阿里山,“向往着春天的故事”,向往着大陆的改革开放;阴柔的日月潭,“思念着和蔼的长城”,思念着长城的伟岸与刚直;“天安门敞开着胸怀”句中之“天安门”,是中国人的首都,是母亲的象征,胸怀博大的母亲,等待着千里之外的游子归来,其中一“敞”字,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中华母亲无私无怨的襟抱。词家在做了以上种种铺垫以后,用“儿行千里母担忧”一句平地拔起,将母亲对漂泊在外的儿子生存与发展的担忧、前途的担忧、命运的担忧,全部囊括其中,每唱至此,都会让我们的心灵经历一次震撼。和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儿子绝不会沦为历史的罪人!
好歌谁来首唱?
歌坛的历史证明,一首好歌之所以能够万人传唱并且久唱不衰,必须符合三好:一,歌词写的好;二,歌曲谱的好;三,歌手唱的好。三好缺一不可,如今好歌词有了,好歌曲有了,选择哪位歌手首唱此歌呢?正在郑玉玺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机遇又来了!由李鹏远大师和曲作家屈旭芳谱的《和谐的呼唤》歌曲不知通过哪条渠道,从众多蜚声歌坛的歌星中选中了一位,决定由她首唱,他的名字叫于丽娜。
于丽娜 :满族,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先后获得过国家级专家大奖——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国际民歌节暨“中华民歌演唱大赛”第一名;全国广播新歌评选演唱金奖;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歌手唱云南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军旅歌曲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届全军文艺会演声乐表演一等奖。她的声音细腻而质感、圆润而恬静、醇厚而激越;她的音域宽广游刃有余,善于运用不同的音色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是她多年的尝试、探索和追求,并逐渐形成了于丽娜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集声、情、境为一体,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她演唱的40余首风格各异的声乐作品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录播放,并获中国广播奖以及广播新歌评选的金奖和银奖。进入专业文艺团体作为独唱演员十余年的时间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录的于丽娜演唱的中国传统民歌和原创歌曲近千首,是中国歌唱演员中录制中国传统民歌和原创歌曲最多的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歌唱家。在国家和军队举办的重大赛事中屡获大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由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大腕歌星首唱郑玉玺的《和谐的呼唤》,可谓珠联璧合。据悉,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词家郑玉玺和歌唱家于丽娜近日已面晤,就演唱这首歌的相关内容做了专业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达到了高度共识,不久的将来,于丽娜首唱的《和谐的呼唤》有可能也会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歌。
在本文行将结尾的时候,笔者突然想起了台湾作家余光中那首著名的诗篇《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郑玉玺深情地对我说:现在,我在这头,李大师在那头,海峡两岸有着多少个一水相隔、两地相思的故事啊!愿《和谐的呼唤》呼唤出人间的真情,呼唤出人间的至爱,呼唤出民族的大义,呼唤出社会的责任,呼唤出和谐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