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
发表时间: 2009-04-23来源:
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其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已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社会的和谐,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没有和谐的文化,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全面实现。从这一角度出发,本刊组织有关专家,就如何建设和谐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对于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专家们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需要,也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 


研究和谐文化,首先要对和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比较准确的界定。我认为,所谓和谐文化,基本的含义,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 


中央党校哲学部副教授陈中浙: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迅速改善的同时,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社会更加和谐而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和谐文化的渴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企业内部劳资矛盾突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凸显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群众反映强烈,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希望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我认为,构成和谐社会的条件有很多,但最基本或者说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是温饱,第二是法制,第三是文化。其中,文化应该属于最高层次。这是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为。所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所在。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谐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和谐则是这一传统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因此,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我们要努力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和谐文化建设接上传统的血脉,从而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风尚。 


对于如何从传统中汲取和谐文化的资源,专家们各自发表了看法。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彭林:和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从孔子开始,“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谐的理念清清楚楚。和为贵、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思想为历代先贤所推崇。为实现这些理念,古人还创造了许多行为规范。儒家的礼乐文化,就是用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人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平时对师长、父母、老人行礼如仪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礼记》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即使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也应享有人的尊严,得到社会的尊重。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规范和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