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民:揭秘那群为导弹筑巢合阳兵鲜为人知的艰苦岁月
发表时间: 2019-12-25来源:
【报告文学】
砺剑之师
揭秘那群为导弹筑巢合阳兵
鲜为人知的艰苦岁月
文/李虎民  摄影/冯根锁
        石破天惊,神剑飞天!当人们在电视上看见一枚枚火箭划破长空,直冲九天入苍穹时,谁能想到,在这神秘的火箭军阵营里,有一批来自黄土高原北部的合阳兵,用顽强的意志和血肉之躯,为大国长剑筑起了一座座地下“龙宫”,成为全军赫赫有名的“导弹兵”! 
用血肉之躯神宫筑巢
        从合阳县入伍的这批工程兵,分布在千里之外的10多条大山沟里,常年以山洞为家,与死神相伴,付出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来自合阳县黑池镇、原某工程团八连连长雷万才,从一名战士成长为连长、营长,在阵地上一干就是20多年,曾荣立三等功3次,多次被第二炮兵、某工程指挥部及工程团树为“国防施工先进个人”。
       在工程部队,经常是把脑袋提在手上,时刻面临塌方和生死考验!记得有一次,接连不断的大塌方,几乎把官兵塌傻了眼。最大的一次塌方量多达上千立方,然而,施工点不可更改,就如战场无法选择。时任连长雷万才在生死考验面前,他毅然带领 “党员突击队”支护排险,肩扛木头、钢筋、水泥奔跑如冲锋,肩膀上渗出殷红的鲜血,手臂划出了一道道血口,在高高的支架上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有时晕倒在作业台上,被抬出坑道呼吸几口新鲜空气,清醒后又钻进坑道,当塌方被战胜时,他和战友们都累得瘫倒在地上。
       当看到一条条坑道贯通时,雷万才和他的战友们兴奋地几天几夜都没合眼,血总是热的。这就是合阳兵强悍不屈的性格。
       现任合阳县医院保卫科科长雷建民,1981年10月入伍到火箭军工程部队,曾在坑道里奋斗了10多年。现保存了27年有点发黄残缺的“二等甲级”《退役军人伤残证》,记录了他为导弹筑巢牺牲奉献的伟大创举。
        新兵下连五个月,雷建民即被选调到炊事班担任给养员,后因成绩突出提拔为司务长,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国防施工先进个人”。
       1986年8月16日深夜,坑道施工进入攻坚阶段。已经下班的雷建民突然接到命令,二炮要在坑道开现场会,钢轨铺设告急。他二话没说,集合全班做了简单动员,带领战友们冲进坑道。
         “一、二、三”! 他与六名战友们喊着号子,将道轨抬上肩头,一点点地移着小碎步,向坑道深处挺进!
        这时,前面一位腿脚不好的新战士脚下不慎一滑,“踉跄”倒下,眼看钢轨就要砸向这位战友的头部,在这危机时刻,雷建民一个箭步强转身,把回弹的钢轨用肩膀扛了起来!
        谁知,后面五名战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吓懵了,傻乎乎地站着,沉重的钢轨砸重重地砸到雷建民的腰部,鲜血染红了雷建民的军装。
        “雷建民受伤了” !“雷建民受伤了” !
        战友们纷纷跑来,将昏迷不醒的雷建民抬出坑道。当夜,救护车紧急驰骋,赶往300公里外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这时,已是凌晨时分,医院的专家已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医院开辟绿的通道!手术室亮起了“红灯”!一场生死救援正在紧张进行!
        经医院鉴定,雷建民“腰部12345部位粉碎性骨折,下肢瘫痪”。
        雷建民的受伤如晴天霹雳,给他带来严重打击,原本当年转志愿兵的事“泡汤”了,一个农村兵就这样白白地失去了脱离黄土地的绝佳时机。
        在住院的日子里,雷建民失去了生活功能,每天仅靠战友们照料。刚强的雷建民没有气馁,他每天在医院坚持锻炼,配合医生诊治。
        半年后,雷建民出院了!大家都为他不能参加阵地建设而遗憾!雷建民坚定地说:“我要好好地活下去,为人民干力所能及的事情!”年底,他被第二炮兵后勤部卫生部评定为“二等甲级”残疾,再次荣立三等功。他的英雄事迹在导弹阵地传颂!
        当年10月,他告别难忘的军旅生涯,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阵地!踏上了返乡的征途,开始了新的生活!
        祖国没有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雷建民退役后没分配到县医院保卫科,一干就是20多年,至今在雷建民脊背上还留有一块钢板,遇到阴天腰部就是天气预报,极为难受。但他总是笑对人生,谈起那段为导弹筑巢的艰苦岁月总是无怨无悔!
        有心人天不负。雷建民是合阳300名导弹工程兵导弹筑巢者典型的代表! 
用铁脊梁神宫筑巢穴
        “‘火眼金睛’测绘员张军,用智慧测天量地,为导弹筑巢把关定向不差丝毫!”这是火箭军工程团团长王治民在某重点工程竣工总结表彰大会上对张军评价的一段话!
        张军,合阳县新池乡,圆圆的眼睛炯炯有神,走路如风,说话如钟,性格刚毅,原则性极强,在导弹阵地建设,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人。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作为测绘兵,差之一毫,失之千里,损失千万,一点都马虎不得!”
        1986年9月,某阵地工程进入竣工移交的攻坚时期,他和战友们扛起测绘仪,又一次走进大山腹地的坑道深处,漫天的粉尘呛的人直掉眼泪,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铲石子发出的尖叫声撕心裂肺,他撑起测绘仪,测量、计算、放样、标图,导引风钻手打下一个个爆破孔,狭长的坑道精准地向大山腹地延伸。
        午夜时分,这已是张军和战友们在坑道里战斗不知度过了多少个12个小时,疲倦、乏困融一身!张军拿起测绘仪,喊了声:“战友们,打起精神,明天这条坑道就要交工了,坚持就是胜利!”
        他第一个站起来,挥舞着手旗,一遍又一遍地叮咛身边的战友,记载着各种数据、参数,对各种指标进行复测、勘测。
        天亮了,太阳冉冉升起!某重点工程全线贯通!比原计整整提前了10天!那一刻,战友们把安全帽抛向空中,相互拥抱,欢呼雀跃。
        可谁能知晓,在这条坑道贯通的背后,在阵地驻场的二营部测绘班张军和他的战友付出了多上艰辛!原本要求10公分的误差,被牢牢控制在1公分内,又一座“地下龙宫”崛起于崇山峻岭。
        老营长侯秋更拍着张军的肩膀惊叹地说:“这么浩大的工程,如此微小的误差,真是了不起啊!”
        七连副连长程志恩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兵令的“导弹工程兵”,他操着浓浓的湖北口音感不停地夸着:“82年这批合阳兵,坑道施工顶呱呱!”
        上世纪八十年代,施工装备缺少,所有施工基本靠人工,一个班八小时仅掘进1米,一条坑道一打就是10年,战士们几个小时挥舞着铁锤,手握钢钎与顽石抗争,打眼、爆破、被覆,每次大会战,合阳兵都冲在先、嗷嗷叫。
        “工程兵打坑道,没有文化不要紧,只要有一副好身板、一身好力气,就能打天下”。这是团长郑治隆在施工动员大会上讲的最多的一句话。第二炮兵某工程团七连九班秦现虎,是连队一名响当当的风钻手,谈起打坑道的那段历史,他深有体会:“我体味到了工程兵的不易,那个时候坑道施工,就是‘大锤加钢钎、肩扛加手搬’,打的是‘人海战术’,白天一身灰一身泥,吐出的痰又黑又粘,眼睛火辣辣的疼;生活条件也差,简陋的营房经常被风刮倒,基本过着‘上班抱石头,下班啃馒头’的单调生活;地下坑道施工,是世界上最高危的行业,经常遭遇不良地质灾害,塌方、岩爆时有发生,爆破作业、带电作业、高空作业危险性极大,尤其是铺设轨道,就是靠肩扛绳拉,时刻都威胁着导弹工程兵的生命安全”。
        在西北某大山深处的阵地施工一线,来自合阳县黑池镇的马苏奎,成为全团叫得响的“李云龙”式的团长。他从一名战士干起,在施工一线奋斗了26年个年头,他凭着自己那股敢打硬拼的精气神,被某工程指挥部破格提拔为连长,后相继荣升为副营长、营长、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团长。
        在某工程团只要提起马苏奎,大家众口一词,黝黑的脸上总是挂着威严,一双眼睛总是挂满血丝,1.80米的身板,长年穿着挂满泥浆的迷彩服,在出了名的“铁汉连长”。
        有一次,断裂带溶洞群交错的坑道,一炮放下来,上千方的泥石顺着岩壁直往外涌,掘进10余米就发生大小塌方五六次。一次泥石流几乎将整个坑道堵死。
情况万分危机!如按一般程序先排险后施工,很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塌方,如强行支护,拱顶上的那几块狼牙石悬挤到一起,巨大的崖石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
         危急时刻,他带领10名“敢死队员”,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士。
        5分钟、10分钟、30分钟……头顶的岩层“嘣嘣”直叫,他立即吹响哨子,提醒战友们赶快撤离!新战士个个吓得呆若木鸡。
        马苏奎大喊一声:“快跑!”一个箭步冲过去,把新战士推出数米之外。响声过后,数百方石头从岩顶塌了下来,十几吨重的钢铁支架被砸塌了,结实的槽钢拧成了麻花。
   惊魂未定的新战士从地上爬起来,才意识到马连长被压在下面了,他们一边扒石块,一边哭喊。闻讯赶来的战友们正准备寻找,马苏奎却从钢架缝里爬了出来。原来,几根粗壮的钢铁支架挡住了巨石,使他在死神边脱险。
        采访中,有人说他“愣”,在十几米高的坑道支架上 打眼放炮,左右开弓,并且能坐着打、跪着打。在阴森的坑道施工,塌方最为险峻,令战友们为之震颤!许多新战友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可马苏奎总是冲在最先,奋战在最前沿。
        马苏奎却说:“敢打敢拼只能算好汉,敢与施工中拦路虎较量,才是一个合格的导弹兵”。正因为如此,国防建设竣工表彰大会上,马苏奎所在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他荣立一等功,作为基层代表光荣出席了第二炮兵党代会,受到二炮首长的亲切接见,《解放军报》、《火箭兵报》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用满腔热血筑巢立丰碑
        1986年3月,春暖花开,导弹工程兵筑巢正当时。某大山深处,300名合阳籍导弹工程兵,随部队转场,进入新的阵地,又开始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一场与岩石决战的新战斗。
该工程是中央军委和第二炮兵确定的重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要求高。
        此前,在其他阵地建设上,由于缺乏管理,施工材料浪费严重。为了改变现状,团领导决定在现场筹建一个“器材周转租赁站”。
        思来想去,没有合适人选,愁怀了分管的指挥长。正在某工程团施工现场担任木工班长的李振虎找到团领导“毛遂自荐”。
        当时,大家疑虑重重,议论纷纷:“国家为这个阵地建设投入上亿元,器材门类这么多、数量这大,一个专业军士能管好吗?”
         “一个亏损几十万的烂摊子,他一个小卒能有多大能耐?”
        李振虎一本正经地找到团领导,拍着胸脯说:“请首长放心,如管不好这个站,你处分我!”
        李振虎,1.75的个头,一双圆圆的大眼睛,敦实身板,谈起他的“器材周转租赁站”如数家珍,唾沫星子四溅。
        翌日一大早,他走马上任了!这已是他入伍11年7次调动工作了。从1981年10月入伍后,他曾当过炊事员、饲养员,干过木工、锅炉工,但不管在哪个岗位,行行出色。
        刚建站,管理中就遇到了不少难题,过惯了 “顺手拿”习惯的战友,因李振虎原则性强怨声载道,也引来不少非议!
        有人调侃:“李振虎,你就是日本电影中那条警犬‘仅次于狼’”!
        在疑虑、讽刺、挖苦面前,李振虎没有忧虑动摇,反而像一头倔强的“秦川牛”,沿着认准的路狂奔。
        为了节约人工费,水泥来了,他带领站里的战士们卸水泥;给工地配送材料,他和战友们自己肩扛手推。
        李振虎的“抠门”让人不可理喻。一位老首长转业要用几块木头打个箱子,找到他的拒绝。这位老首长开始不相信,翻出材料登记本,任何物品的数字都记得清清楚楚。他感慨地说:“难怪李振虎拒绝,这怎么能有活动的余地!”
        李振虎就是这么固执,坦荡荡一个典型的“关中愣娃”。当年,“器材周转租赁站”被上级评为“红旗租赁站”。1993年10月,在第二炮兵 “三爱”教育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他做了经验介绍,并被第二炮兵授予“模范器材保管员”荣誉称号,荣获二级英模奖章;1994年1月,他从志愿兵破格提拔为副连职器材助理员,授予上尉军衔。1995年10月,他作为解放军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荣获“八一勋章”,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回想起合阳兵那段难忘的辉煌岁月,李振虎眼睛湿润了,他感慨地说:“我们这批合阳兵真的不容易,许多战友为导弹筑巢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我们作为幸运儿有什么理由显摆资本,他们才是要学习宣传的典型!”
        无独有偶。笔者随《解放军报》记者下基层采访,每到一处,最危险的地段都能看到合阳兵的影子,他们光着膀子,从头到脚都是灰土,只有眼睛“扑闪、扑闪”发着光。
        在这么恶劣环境面前,没有一人打过退堂鼓,没有一个人当“逃兵”,当兵第一年,有80%的合阳兵立功受奖。原第二炮兵某基地副政委于瑞田大校无不自豪地说:“这群合阳兵,典型的关中人性格,真的不孬”!原工程团政委袁有望老将军伸出大拇指:“合阳兵,且不说能不能完成施工任务,能在这里呆下去就是奉献!”
        30多年过去了,300名合阳籍“导弹工程兵”,把最美好的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了为导弹筑巢的神秘事业,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凝成合阳人特有的奋斗精神,载入中国火箭军的光辉史册!
        【作者小记】李虎民,入伍22年,长期奋战在第二炮兵导弹阵地工程建设一线,对火箭军工程兵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火热的导弹阵地施工有着深层次思考,为讴歌为导弹筑巢的人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火箭兵报、长缨杂志、陕西日报、延安日报、汉中日报、宝鸡日报等媒体发表报告文学、通讯等300余篇,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洒向第二故乡的爱》等专著两部,多次获全国、全军及中央和省市新闻奖,先后荣获陕西省新闻工作协会“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被《解放军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被《火箭兵报》社评为优秀特约记者。2004年转业后,连续三年荣获“全省模范军转干部”和“全市模范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现为宝鸡市写作协会理事、东岭集团地产总公司公共关系总监。
【和谐中国网】投稿微信 131 4145 7599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