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闻达人中国记者调查网创始人谢海涛
发表时间: 2011-10-20来源:


赤子丹心铸辉煌

  ——记新闻达人中国记者调查网创始人谢海涛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促使人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如一首歌词里唱的一样,曾经历了人生无数的艰难坎坷、饱尝了世情冷暖,曲折和艰辛,汗水和泪水让他变得更成熟、也更执着、坚毅。这就是谢海涛——一个从普通新闻记者到民营传媒领军人物的另类新闻人。几番风雨、几番打拼,谢海涛终于循着儿时的梦径踏上了成功的坦途,他像展翅的雄鹰,像志在千里的鸿鹄,徜徉在广阔无垠的“新闻蓝天”上!  

  勤奋的稚鹰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正如抗日英雄吉鸿昌所言,谢海涛正是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一路走来。

  谢海涛出生在河南太康县一个农村家庭里,由于区域性的经济落后,谢家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生活过得清苦贫寒。谢海涛自幼聪明好学、志存高远,个性正直仗义,颇具侠骨豪情。那一年还在上中学的谢海涛从新闻里看到被人们称作“无冕之王”的记者因为给百姓维权出生入死、受尽磨难。记者的经历让年少的谢海涛心潮澎湃,既有钦佩又有心酸,也就是从那时起,还在学生时代的谢海涛心里就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他立志要做一个新闻人,而且要做“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要给“无冕之王”加冕。

   有了远大理想和抱负的谢海涛,学习刻苦努力,在九十年代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新旧世纪之交,初出茅庐的谢海涛如愿以偿地进入《周口日报》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工作属于比较特殊的职业,谢海涛整日天南地北的跑,采访、写稿、发稿忙的不亦乐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虽然单位离家不算太远,可由于谢海涛太热衷于工作,一年也回不去几次,有时连过年过节也在外地出差,慈爱的父母思念在外奔波的儿子,却只能通过电话对儿子嘘寒问暖,而孝顺的谢海涛又何尝不想念慈祥和蔼又体弱多病的父母呢?但是为了工作也为了帮助更多的老百姓和弱势群体,他经常在放下电话后独自伤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谢海涛激情满怀地驰聘于新闻战场之时,噩运悄然降临到生活艰难的谢家,原来谢海涛尚处于盛年的父亲在一次体检中查处已经身患绝症,病魔无情的折磨着老父亲,要强的父亲为了不影响儿子,好让儿子安心的工作,居然的要求全家人隐瞒病情。

  后来,谢海涛意外的知道了老父亲的状况,他从几千里之外风尘仆仆的赶了回来,望着父亲被病痛折磨的几乎变了一个人,谢海涛心如刀绞,抱住父亲羸弱的身体,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作为长子,谢海涛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陪着父亲四处寻医问药,满指望可以挽回父亲的生命,可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父亲最终还是撒手人寰,把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谢海涛的肩上。谢海涛跪在父亲的遗像前望着尚未成年的弟弟们,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改变家庭的境况,要让母亲、姐弟们以及千千万万同谢家一样清贫的人家过上好日子。父亲的去世坚定了谢海涛成为“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信念,也使他更加忘我的工作。

  谢家生活愈发艰难,可是谢海涛矢志不渝,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他于2004年毅然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开始了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

  初到北京,为了找工作,谢海涛几乎每天都要跑上几十公里的路去应聘,每到一家单位都要陪着小心接受大小领导们的一系列面试和考核,晚上回来,脚底磨得全是血泡,疼痛让他时常彻夜无眠。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身上仅有的一点点钱也花的所剩无几,奔波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变得面黄肌瘦。

   为了不让家人知道他在北京过得如此艰辛,他每次和家人通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笑着说“在外面很好”,更多关心的倒是母亲和弟弟们。谢海涛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可以“背起山”的脊梁,和一个“容下海”的胸怀的男人。

   转眼身上的钱已经花光了,可是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迫于生活的重压,酷爱新闻且做过记者的谢海涛不得不应聘于一家饭店做了一名服务生。后来他又做过环卫工人、建筑小工和飞机票业务员等多种工作。

   艰难的打工生涯让谢海涛感到身心疲惫,前途渺茫,但他依然咬牙挺着。然而,就在谢海涛事业最艰难的时候,他的女友却意外的提出了分手,决绝地离开了谢海涛。事业再难,谢海涛不惧怕,扛得住;可是女友的离开,确实对年轻的他打击不小,深爱女友的谢海涛有点接受不了现实,仿佛心灵的支柱轰然倒塌一般。就在这时,王克勤(被誉为“中国第一揭黑记者”)给他发了条短信:“好兄弟,咬紧牙关坚持前行!” 作为怀揣新闻梦想的年轻人,王克勤是谢海涛的前辈,更是兄长,他的鼓励至今让谢海涛心怀感激,也正是这份鼓励让谢海涛的事业之舟重新扬帆起航。

  在北京打工的大半年时间里,谢海涛饱尝了北漂生涯中的酸甜苦辣。也许是他对事业的执着和虔诚感动了上苍,幸运女神终于向他露出了微笑,他有幸获得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的珍贵机会,从而成为《市县领导》月刊的一名编辑。微薄的薪水使谢海涛恨不能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为节省开支,多攒一些钱寄回去补贴家用,北漂的日子里,他甚至没有吃过一顿早餐。尽管如此节俭,生活依然捉襟见肘,那次谢海涛的房租钱拖欠了好几个月,房东几次催讨,甚至声色俱厉。秉性高傲的他实在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个如同“母夜叉”般的房东,只得成天偷偷摸摸地出入租房。后来实在没办法,还是郑州的朋友杨再斌汇钱给他,才勉强交了房租。那时,谢海涛几乎每天都吃着白水面条,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固守着成为“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宏大理想和信念,宛如练飞的雉鹰向往蓝天一样。  

  翱翔梦想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或许正应了孟子这句话,谢海涛在经历了大半年的艰难困苦后,工作和事业蒸蒸日上。凭借自身的新闻业务能力和锲而不舍的事业追求,谢海涛先后被聘请到《检察日报》和《中华新闻报》等国家级媒体从事记者、编辑或领导工作。在11年的新闻记者生涯中,他发表了数千篇新闻稿件,代表作主要有:《公开的偷排:湖北楚源化工集团假环保真排污调查》、《一位“军嫂”的控诉:宁安市公安局15万元摆平“优秀士兵”丈夫被警察打死案》、《河南省息县全县教师工资被教育局截留的调查》.《中国人寿异地“变脸”消费者怎能识别》、《神秘的2003110203批号疫苗一特殊腮腺炎患者的异常遭遇》、《优等生亡体“伤痕累累”淮阳一高“11.25”事件真相调查》、《河南柘城:在用暴力上演跑马圈地》、《追忆全国人大代表王维忠》和《河北省栾城县新民居建设“失信于民”责在何方?》等。

   2008年1月,辽宁省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派人进北京抓记者朱文娜事件发生后,谢海涛于第一时间跟朋友们一道组织法学专家及主流媒体共同探讨此恶性事件及有关“诽谤罪”等法律问题,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为后来解决有关事宜助力不少。

  最近几年,谢海涛更加广泛地参与多个影响深远的新闻调查,并不时地参与各种研讨会,且尽量挤出时间从事其它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甚至积极参与家乡太康县的招商引资,由于业绩突出,所以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肯定,并为乡里乡亲交口称赞。

  经济工作会议上

   如今谢海涛已经是著名的深度调查记者,他被众多上访者誉为“中国弱势群体的守护神”。 11年来,他时刻都在为弱势群体奔走,无时不在为普通民众呐喊,也为有冤屈的官、商等群体伸张正义,赢得了全国各地无数老百姓,甚至是官员和商家等群体的普遍赞誉。

   谢海涛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一心为民的正义行为,让一些社会邪恶势力恨之入骨,2006年至2007年期间,谢海涛为了揭开华中某县的一个暴力征地真相,多次冒险深入虎穴。结果引起当地某些官员和开发商的强烈不满,扬言要用50万元买他的人头,甚至打来威胁电话。对此,谢海涛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既然选择了新闻之路,那么就要为捍卫正义而斗争,做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就是实事求是、披露真相!”他坚信黑恶势力终究是抵不过正义的,即便因为揭黑被黑恶势力所害,那他也无怨无悔。

   在接下来的新闻生涯中,谢海涛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敬业精神使他业绩突出,3次荣获中国新闻奖,4次荣获北京新闻三等奖,2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好新闻评比二等奖。2005年,谢海涛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同年被公安部授予“人民荣誉民警”称号。他还因特殊维权案件,受到中共中央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的亲切接见,并被给予高度评价。谢海涛著有纪实作品《记者的良知》、《风雨维权路》和《我的父亲》等书,即将正式出版。  

  怒放的生命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谢海涛无疑给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在谢海涛的内心深处,他一直觉得对不起家人和妻子,认为自己亏欠他们太多太多。就在那年夏天,弟弟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谢海涛,告诉他母亲近来身体出现些不适,人也瘦了很多,想带她去医院,老人家总是说“没事”,可是孩子们都知道老人怕拖累他们。谢海涛本想抽出身来回家探望久别的母亲,可面对众多上访求助的群众,面对众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谢海涛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

  总算挨到了年底,谢海涛匆匆赶回故乡,看到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母亲病体虚弱,他来不及喝口热水也没有心情置办年货,匆匆忙忙带着母亲到医院做检查。拿检查结果那一天,医生宣布母亲是癌症晚期,已经去日无多了,这一结果如晴空霹雳,让谢海涛心痛如焚,这个刚强的汉子坐在医院走廊里的椅子上,用力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哽咽着泣不成声。

  为了让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享受这短暂的幸福,谢海涛哭过以后强作笑颜把病情隐瞒下来,整天守在病房里,偎依在慈母身旁。老母亲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奢侈的享受着母子团聚的美好时光,可是谢海涛的心却在滴血。第二年的正月末,母亲走完了她最后的人生旅程,丢下了正在为事业打拼的爱子和还未成婚的小儿子。长兄如父,二十多岁的谢海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谢海涛强忍悲痛毅然回到北京,用他的博爱和激情、正义和信念,全身心的投入到那轰轰烈烈的新闻事业中。

   2005年,谢海涛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帮助浙江一家民营企业讨说法,可是因为案情重大,并且背景极为复杂,对手多方施压并试图打击报复。谢海涛临危不惧,6次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杭州调查取证,多次上书“中南海”,历经千辛最终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和督办,为弱者平冤昭雪争得了权益。

   多年来,谢海涛在北京的出租房俨然就是信访局办公室,每天他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反映情况的黎民百姓,有时一天收到的投诉信多达几十封。假如出差几天不回家,那么谢海涛的家门口可能会堆积上百份投诉材料。

   有不少新闻行业的同仁问他,辛辛苦苦做这种报道为什么。谢海涛淡然地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那是2010年7月的一天,北京的天气热得像蒸笼,谢海涛正趴在办公桌上写稿子,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谢海涛打开房门一看,只见门外站着一位70多岁风尘仆仆的老汉,老汉的身后停着一辆人力三轮车,车上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老婆婆脸上爬满了皱纹,岁月沧桑把老人刻画的像一个雕像,看起来足足有一百岁。老汉和老婆婆一看见谢海涛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浑浊的眼眸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热情地叫着“谢记者,我们看你来啦!”

  望着两位老人,谢海涛依稀记得他们是山东的,原来这位山东老汉,是谢海涛曾经无私帮助过的申诉人之一,他用人力三轮车驮着年近百岁的母亲,从济南出发,历经五天一夜到达北京,只为了给谢海涛亲手送上两个自己种的特大西瓜,表示谢意,再跟他唠上几句心里话。谢海涛被这对母子的行为深深的感动了,老百姓这种质朴且深厚的情谊和信任,让他热泪盈眶,也更坚定了他保护百姓权益的决心。

   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谢海涛在几年前依法建立了“中国记者调查网”(www.jzdc.org)。因此,他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大量的精力,很多朋友劝他关闭并不盈利的“中国记者调查网”,但是谢海涛不为所动,每日及时地更新网站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弘扬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真实民意”。

  开国元勋王定国为“中国记者调查网”亲笔题词  

   付出总会有回报。如今的谢海涛,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了。其在中国新闻圈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他所创办的“中国记者调查网” (www.jzdc.org)声名日益远播。但在他看来,“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梦想才刚刚起步。

   目前,谢海涛已经跟他人合资注册了紫政天下(北京)传媒有限公司。作为新闻人,注册传媒公司的不少,但大多都是单纯地为了赚钱,可是谢海涛却有他与众不同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当下中国社会有为数众多的优秀人才,然而由于体制、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限,导致无用武之地,而这些人才的浪费,于个人,于社会,于民族,于人类,都是莫大的悲哀。”因此,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这些人才打造一个展示、发扬其才华的平台。

   另外,谢海涛认为,尽管近些年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力度越来越大,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公平正义的要求来说,还有较大的距离。而且中国也正缺乏影响力深远的传媒集团,所以他志在成为“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决心打造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媒集团。  

  “梦想已经扬帆起航,成功唯有赢在路上!”谢海涛——作为一位具备优秀党性原则的新闻战士,一位为了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奔走的传媒赤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谢海涛将是“中国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并且在他的带动下,我们国家将会出现更多“谢海涛”式的新闻战士,他们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