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本中,父子关系通常把持着话语权,屡屡被书写。母女关系作为父子关系的附属,很少被提及。在当代,婆媳关系成为家庭矛盾冲突的代表,高调进入公众视野,《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影视作品炙手可热。同样是长辈和晚辈,同样是女人之间,母女关系却构成了多重冲突,当这种冲突与性格差异、代际错位、时代变迁相交织,往往更加激烈。正视现代家庭中的母女冲突,对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个体幸福品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执著细节,爱成了占有和强制
“遥控器为什么不听使唤,为什么早上不起床,为什么一直趴在电脑前……”在媒体人曹晶晶和父母“同一屋檐下”的日子里,母亲每天都上演这样的“十万个为什么”,在她的朋友圈子里,被称为“皇太后”的老妈威名远扬。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曹妈妈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从小就要帮助母亲照顾家里的兄弟,“文革”结束进入医科大学读书,开始独立生活。在部队医院,她是独当一面的外科医生;在家里,她是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几十年来,曹妈妈家里家外“说一不二”。曹晶晶说:“老妈一直很强大,但以前实在太忙,我在她眼皮下只要不惹事,彼此相安无事。”所有的平静在曹妈妈退休后被打破了,“从早上喝多少牛奶开始,到晚上几点睡觉,老妈的意见渗透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照办,伴随而来的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批评。”
从到外地读大学到现在,十几年里,曹晶晶和母亲的生活交集,仅限于每年春节回家和父母偶尔来宁探亲的一段时间。如今,母女朝夕相处,曹妈妈专职当起了女儿的“营养师”、“训导师”,事无巨细,让曹晶晶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有时工作上遇到麻烦,到家说话少了,老妈会认为我摆脸子、耍脾气,经常上升到独生子女娇纵任性的高度进行批评教育。我有时抱怨几句,她会搬出‘当年求学、工作如何艰苦,你这点磨难不算什么’的教诲。老妈的教育也许不无道理,但这种教育常常不是时候,因而起不到任何作用。”曹晶晶感慨,“我知道老妈很爱我,但这种爱因渗透了太多的强迫和要求,缺少了对孩子作为成人的尊重和理解,往往得不到呼应。”
在母女关系上,过多关注生活细节,往往成为生活的导火索。“你为什么总丢东西?”“你的裙子衣橱里已经有很多件了,为什么还要买!”“早上为什么不喝豆浆去吃鸭血粉丝汤?”……当年的孩子已长大成人,扮演着社会的角色,而在母亲眼里,40岁的女儿仍是自己没有长大的孩子。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给儿子梁思成的家书中写道:“我平生最服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盼望你们都应用此精神。”来自长辈的不是要求,而是建议,不参与对方生活,而是时时予以提点,也许,这样宽松而没有压力的爱,更能为子女所接受。
观念悬殊,爱从自我经验出发
两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无数矛盾冲突,而网购、自助旅行、DIY……这些当下年轻人经常做的事,在同样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母亲眼中,却显得非常陌生。何雅秀说:“我妈从出生到现在就没离开过城市,但她活动的范围就是家—单位—菜场,现在无非是菜场换到超市,她甚至认为我花30多块钱喝一杯咖啡就是神经病。”
小事上的分歧在强大的血缘、亲情面前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大是大非”的冲突常令母女关系跌至“冰点”。上世纪50年代的人“单位”观念很强,在一个单位一直干到退休,天经地义。而现在,跳槽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毕业10年,换了5份工作,直到自己当老板,拥有几百万身家,从事广告业的欧阳兰兰,其经历让无数同龄人羡慕,可这却成为她和母亲之间最大的“分歧”:“每次我换工作,老妈起码一个月不跟我说话,一开口就是大吵。在她的眼里,我太随便,太不负责任。现代社会,对工作‘从一而终’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事,可老妈坚定地认为一定要找个所谓正规单位,踏踏实实呆着才是正理。”
这些冲突源于双方在生活环境、价值观、人生观上的巨大差异,让“拿着粮票、布票、油票算计着过日子”的母亲,理解“先透支,后还钱”的女儿辈的生活方式,非常困难。
“我俩没共同语言!”40后梁妈妈面对60后女儿梁瑞茜喊出这样的话。面对母亲生气甚至有些绝望的斥责,自己女儿已经读大学的公务员梁瑞茜感到很无奈:“按理说,自己做了母亲更能体会母亲的心情,可我确实很难认同母亲的很多做法,比如她不允许网上购票,觉得那不靠谱;买东西只许用现金,不让刷卡;我从超市买回的菜,她一概看不上,说是不新鲜。”母亲的“绝对”让她在处理自己和女儿的关系上,更加注意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沟通,“我每天关注女儿的微博,给她留言,有时会幽默调侃几句,看到有趣或者有启发意义的话,会转发给她与她分享,我们既是母女,更像是朋友。”梁瑞茜说。
有人在微博上调侃:“上了个厕所,世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当下,新的语言、方式、行为、理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铺天盖地涌现,即使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青年人,也时常感慨“跟不上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确实应该尝试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p#副标题#e#
舞台失落,爱成为心理的弥补
“当年我从早上8点进手术室,一直忙到半夜,连睡觉时间都没有,却赢得病人的尊重。在家里,女儿健康长大,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周围朋友开玩笑说,外科女医生都是铁人。可现在老了,连家里新换的微波炉都用不灵光,看着女儿每天忙来忙去,我一点插不上手。”曹妈妈很感慨。当年“众星捧月”,家里家外“一把抓”的曹妈妈退休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女儿身上:“别的帮不上,生活上可以多照顾一些,可她压根不理我这茬。不让她早上喝凉水,可她趁我不注意就把倒好的热水换成凉的,晚上10点多还盯着电脑,说她也不理会。”这样的“看不惯”多了,经常变成斥责大爆发。“我都是大人了,老妈还盯着这些细节不放,对我做的一切都不满意。不跟她争执,不代表我内心没想法,总有一天还是会爆发出来的。说起来都是小事,但小事多了,也让人抓狂。”曹晶晶对目前的母女关系很无奈。
逐渐远离社会舞台中心的母亲,面对已经步入舞台中心的女儿,心情有些复杂,会下意识地用自己的一套来约束女儿“不顺眼”的行为,而另一个更强烈的愿望,则正如曹妈妈所言:“世界变化太快,我想抓住女儿的手一起向前走。”
相爱却又冲突频频,似乎更能体现如今真实的母女关系。在很多时候,女儿感受到的冲突甚至比爱更多,但所有的所有,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太想让女儿幸福,太想让女儿少走弯路。母亲的爱和相对粗线条的父爱相比,更加执着,更加偏执,甚至变成“强迫症”。要化解这种状态,唯有彼此理解,各退一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朋友关系是平等关系,而亲子关系是一种天生的不平等关系。在人格上,母女是平等的,但很多母亲在潜意识里,依然认为女儿应该听自己的,母女有矛盾,不管错在哪一方,女儿应该先低头。那么,在传统观念里占尽优势的母亲,能不能示一示弱呢?在成人世界里,一味的“强权”,即使被冠以爱与关怀的名义,也依旧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年事已高、退休在家的母亲实际上被日益边缘化,女儿则日益强大,此时,女儿适当“示弱”,对达到母女关系的平衡更加重要。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小葛每晚与母亲固定的“电话时间”起码半小时。小葛说:“上学、工作,所有的大主意都是父母拿的,工作后工资也由妈妈保管,需要用钱时再向她要,这种依赖的感觉很好!”依赖,也是一种“示弱”。
和女儿相比,母亲在一些时候适当的“示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处于优势,孩子处于劣势。母亲如果能通过女儿这个桥梁,了解外面的世界,女儿的成就感和对母亲强烈的责任感会油然而生,慢慢地,女儿不是“被”母亲拉着手,而是主动拉着母亲的手向前走。
无论如何争吵,母女之间都有其他人无可比拟的爱。母亲要做的是建议和放手,女儿要做的是倾听和尊重。女儿需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机会让母亲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比如陪母亲去超市购物,短途自驾游带上母亲,时常在家讲讲外面的新鲜事,提升母亲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有时候,让母亲适度地忙,比让母亲一味地闲,更容易产生满足感。此外,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双方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对缓和紧张关系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