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幸福观调查出炉 国人最看重家庭和谐
发表时间: 2011-02-21来源:

 

“让人民幸福”成高频词

    民生指数课题组相关专项调查出炉

    幸福观调查国人最重家庭和谐

    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让人民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哪些因素影响中国人的幸福感?

    从2009年底开始,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领导的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致力于"中国人幸福观调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近日,该调查发布,中国民生指数的指标体系基本形成。

    在19个主观指标中,"家庭和谐"是影响中国居民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健康"和"子女教育"。"社会管理参与"对幸福影响最低。

    另外,"居住"幸福不幸福出现偏差:"居住"的重要性评分仅列第10。这与当下舆论关注程度存在一定的偏差:住房问题是当下舆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关注度甚至高于教育、医疗。

    幸福感调查和谐居榜首

    课题组委托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调查队在全国发展水平不一的24个城市对4800名居民进行调查。

    根据民生课题组专家的研究,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次调查列出了19个调查问题,要求受访者对每个问题影响生活品质或幸福感的程度做出回答。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组把受访者对19个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问题按照重要性评分进行排序。

    排序显示,在影响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各个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家庭和谐"被评为第一位,"健康"位列第二,"子女教育"被评为第三重要因素,"生活安全"列第四。

    城市规模越小,越重视"家庭和谐"。经济发达大城市的居民更加重视生活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物价)、生活质量和社会正义。相应地,政府行政的方向应该是构建良好的生存环境。

    另外,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对"生活安全"的重要性评分越高;经济发达大城市更关心"生活安全"。

    ●分析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问题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问题,这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人甚至将"国"称之为"国家"。

    外国民众是外向的,相比而言中国人更恋家,更重视家庭。

    中国的家庭观念和其他国家非常不同,中国人习惯于从家的角度去看待外界事物。子女教育位居前列也是如此。中国文化中子女教育不仅仅是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的认同。

    相比之下,社会公共服务等宏观方面因素看上去是作用于每个人,但实际上并不是,只能说有些社会公共服务覆盖面大些,关联度高些,有些则相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越微观的层次对幸福感影响越直接,这也是"家庭和谐"、"健康"、"子女教育"排在前面的原因。

    幸福感来自多个方面,就好像在一天中人在不同时段的不同角色一样。工作上的满足、家庭和谐、身体健康都是幸福感的体现形式,而其中情感上的因素更为重要。

    研究表明,结婚的人群幸福度高于非婚人士,同居的高于单身,这是情感安全所需。 分散生存风险国人也很重视

    "健康"、"生活安全",分别位列第二、第四,说明居民对生存的风险非常重视。

    而相应的公共服务如"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的总体重要性评分,高于"居住"、"工作"、"交通"等,说明中国人非常注重生存风险的分散机制,政府应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社会保障条件。

    在19个调查问题中,"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性评分仅位列第六。

    但这不意味着"经济因素"对"家庭"显得不够重要。

    从个体特性分析表明,随着家庭经济的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性已退居次要位置。从家庭收入分组情况看,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家庭,将"家庭经济状况"列为第四;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列为第八。

    "幸福感"重要性评分

    家庭和谐 93.6分

    健康 93.2分

    子女教育 90.4分

    生活安全 89.9分

    医疗服务 89.2分

    家庭经济状况 88.2分

    环境质量 87.2分

    尊重 87.1分

    社会保险 85.9分

    居住 84.1分

    工作 83.8分

    物价 83.6分

    公用设施 82.7分

    交通 82.1分

    司法 80.0分

    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79.2分

    社会交往 77.8分

    政府行政 77.0分

    社会管理参与 73.2分

    ●报告说明

    2009年底,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研究组。课题组在12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完成了中国民生指数的试编工作,撰写了《关于编制民生(福祉)指数的课题报告》,并将此报告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为了进一步完善指数编制,在第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于2010年8月中旬在北京等24个城市进行了"中国人幸福观调查"。

    每个城市的样本量为200,样本总计为4800。

    从受访者的年龄、收入、就业状况、职业分布来看,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其背景分布广泛。课题组认为本次调查基本上能够反映中国人的"幸福观"。参与社会

    社会管理参与对幸福影响最低

    与媒体频频曝光的热点类别不同,"司法"、"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社会交往"、"政府行政"、"社会管理参与"等几个方面在19个问题中评分靠后。

    在19个因素中,重要性评分最末的为"社会管理参与",其次是政府行政、社会交往。

    但是受访者回答"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至少为60%,回答"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比例最多为16%。

    ●分析

    生存和发展仍是当前主题

    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国家整体的发展阶段有关。因为我国刚刚开始迈向小康社会,生存和发展还是主题,公民社会尚未形成。

    毕竟,我们改革开放才30年,这么多年来一直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有的地方甚至以GDP为核心、其他的为GDP数据的增长让路,所以,"社会管理参与"不太受重视。

    但今后"社会管理参与"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调研中也发现了这一潜在的规律。从调查结果来看,中等收入以上的群体,对"社会管理参与"、"政府行政"等方面均较为重视。同时,对这些因素,学历越高重视程度越高;城市规模越大,赋予的分值越高。

    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政府行政服务的要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大城市。

    关键词

    居住

    "居住"幸不幸福评分出现偏差

    在19个因素中,"居住"的重要性评分位列第10。这与当下舆论关注程度存在一定的偏差:住房问题是当下舆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关注度甚至高于教育、医疗。

    从评分数据看,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中等偏高和高收入群体,对"居住"的评分更高。从城市规模分组情况看,经济发达大城市更重视"居住",将其列为第10,其他规模的城市列为第11。

    ●分析

    高低收入者问题均解决

    "居住",从19个指标的排名位置看,位居第10,说明这是老百姓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但是,它的排名低于教育、医疗,与舆论关注程度有偏差。

    原因可能是,居住问题呈现分化的态势:高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而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也因为历史以及后来的保障住房等举措得到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夹心层"的居住问题。

    关键词

    物价

    学历低收入低"痛苦指数"更高

    主流经济学非常重视"物价"和"工作",从而提出广受关注的"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失业率百分比)。

    课题调研发现,在19个问题中,"工作"的重要性评分位列第11,"物价"的重要性评分位列第12,比较靠后,这似乎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有所偏离。

    对于"物价"而言,从家庭收入分组情况看,收入越低,对"物价"的重要性排序越高。从学历分组情况看,学历越低,对"物价"重要性的排序越高。

    月收入对"物价"的重要性排序

    月收入 排位

    1000元以下 71000-2000元 102000-5000元 12

    月收入 排位

    5000-1万元 131万-2万元 142万元以上 16

    ●分析

    分配不尽合理差距有所拉大

    学历低、收入低人群"痛苦指数"更明显,这可能与物价上涨等多方因素有关。前一阶段的发展,国家可能更重经济增长,轻消费和分配,于是,人们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显得不足;与此同时,收入分配不尽合理,差距有所拉大。

    而学历低、收入低人群,在收入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加上这两年的物价快速上涨因素,他们的就业比较难等,他们在就业以及保障和提高生活水平上有更明显的要求。

    本版专家支持

    北京大学研究员刘正山清华大学公共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周绍杰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