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应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水平。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世界各国都把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特别是当前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健康行业深度融合,深刻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服务理念和健康管理模式,呈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无限潜力。健康医疗大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强大引擎。
在5月17日济南举行的2018(13th)中国卫生信息技术/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交流大会开幕式上,来自国内医学领域的6位院士,分别围绕大数据与精准医学、智慧医学、生物信息技术、家庭健康管理、人工智能与超级计算应用、信息技术助力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现代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主题演讲,以鲜活的案例和前瞻的眼光,生动描绘了健康医疗大数据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未来方向。现摘录院士们在活动现场的部分演讲内容与读者朋友分享。
北京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院士詹启敏——科技创新极大促进医学进步
北京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作主题演讲(陈彦 摄)
现如今,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到了较高水平,但我们仍面临着众多重大疾病防治的挑战。同时我们也看到,科技创新正在极大地促进医学科技进步。
回顾医学发展的百年历史,我们看到:几十年前出现的青霉素,让很多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30年代出现的X光,让我们得以看到内在病理的改变;70年代出现的CT,让我们对很多疾病能够看得清、看得早、看得准;80年代后期世界上第一例微创技术,让我们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轻正常组织的损伤。今天的治疗,像精准医学、靶向治疗、大数据、分子影像、分子病理,让我们在疾病面前有了更多更好的医疗手段,这就是科技创新的结果。
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关注外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不良生活习惯等,但每一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今天,科学技术让我们有条件可以更多地了解自身,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同一个人群暴露于同一个环境和同一个致病因素,发病情况却不一样;同一期病人,同样的病种,接受同样的治疗,为什么出现临床效果的差异及预后不同。这些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推进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科技发展助推智能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相信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和处理能力,未来会给我们的临床技术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以开放的胸怀拥抱这种前沿技术,接受它们进入我们的医疗领域。
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院士王恩东——智慧时代,智慧计算
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恩东院士作大会主题演讲(陈彦 摄)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类社会大踏步地进入智慧时代。智慧计算,由此成为首要竞争力。
智慧计算的核心要素有3个方面:一是强大的计算能力;二是数据的使用方式;三是算法的精细复杂度,其中的核心是计算。常言“计算点亮人工智能”,是智慧计算推动了人工智能、推动了智慧时代的到来。
智慧时代,我们对计算有着非常大的需求。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大数据中心,一个中心可能只有20、30几台服务器。据预测,到2020年的时候,一个数据中心将有50万台服务器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如何满足这种需要,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智慧计算第二个挑战是数据,存在“存不下、取不快、用不好”的挑战问题。
智慧计算第三个挑战是算法。算法本身要靠人的智慧发挥,同时也有赖于云计算的验证和支撑。现在算法发展很快,但面临应用的情况,中间的鸿沟非常明显。
智慧计算第四个挑战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一方面有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已有的使用远远没有发挥它的效率。通用计算资源是比较普及,但通用的东西效率普遍较低。因此,如何发展面向一些特定应用场景的专用计算、加速计算成为迫切需要。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个机遇既是信息产业的机遇,也是医疗行业的机遇。我们需要共同携手,努力抓住这个机遇,造福于人民,促进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院士乔杰——让信息互联互通落到实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作大会主题演讲(陈彦 摄)
在医院整体的信息化建设上,各家医院都关注于如何提高整体服务效率,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医疗成本,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从医院信息化的发展上,我们总结了5个自身的发展要素,即:1个基础网络平台,2个继承架构,3个保障体系,4类主线应用支持,5大业务领域的数据利用。
整体上看,通过一些基础建设后,我们可以很好地使用信息。但如果没有标准化建设,在互联互通上就没有办法确认,对此,我们依托相关标准规范,建立了院内字典54个,最终使标准化数字字典达到73个。通过建设规范术语字典,使互联互通落到实处。
创新线上服务与线下流程联通,优化就诊、住院流程是我们重点发展的工作。一位患者曾经跟我说:“你们这个系统太好了,我可以查到我的检查结果,还允许我请外院专家会诊或者把结果转出,真是太方便了。”
我们的远程影像平台目前最大受益者是北京延庆区人民医院,他们可以每天早晨与我们医院的影像科同时查房,诊断结果可以在线上同步讨论。
此外,我们还推出了“互联网+医疗”咨询服务,即互联网医院。患者通过线上服务即可找到自己最心仪、最信任的专家。通过这个系统,我们也可以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方便医院收集、统计病人信息,以此提升服务水平。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肯定了我们的远程会诊帮扶工作。
对于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互联互通是目前最大的一个瓶颈,希望大家携手医院信息化、自动化的推动历程,共创美好未来。
清华大学长庚医院院长/院士董家鸿——智慧医疗:大势所趋,未来已来
清华大学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作大会主题演讲(陈彦 摄)
健康中国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智慧医疗则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至少有3000家以上智慧医疗产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在众多的智慧医疗产业中产生了两种形态,一种是独角兽式的大企业,而更多的则是由中心、跨界融合的企业发展模式。
2017年是人工智能领域爆发性发展的元年,在医疗领域有10大人工智能事件,包括大家熟悉的沃森看病、胸片诊病、糖网识别,极大地提升了临床医疗服务的精准性。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批准一种智能腕带,它能够提醒患者和看护人的操作,使得癫痫发作的诊断准确率达100%。 同时还批准了Viz.AI脑卒中产品上市销售。这个产品通过深度学习,能够自动分析CT影像,发现可疑的脑血管异增,进行诊断和临床支持。
作为肝胆外科医生,我从2000年开始研究数字外科技术应用,包括数字人肝脏的设计、建立, 3D打印技术,以及近日建立的混合现实与虚拟手术系统,这些技术都极大地提高了肝胆外科临床实践的精准性、可控性和预见性。我们用可视化的数字肝胆外科技术系统,提高了手术的切除率、安全性和远期效果。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对肝脏的体积、重要结构进行几何测量,还能对肝脏的每个功能部位进行精准测量,为手术规划、手术设计提供精准依据。
智慧医疗大潮已经来临,作为医疗系统,我们应该怀着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智慧医疗大潮和智慧技术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院士徐涛——探索可复制的健康城市样本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徐涛院士作大会主题演讲(陈彦 摄)
医疗大数据所需要的信息量非常大,不仅是精准数据,还涉及到微生物、肠道微生物菌群,以及影像、临床诊疗、电子病历档案、环境暴露组等数据,是基因组数据的100倍。
近年来,我们针对健康医疗大数据进行了一些布局:一是与北京大学共同建设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二是筹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应用。
医学大数据方面,我们在包括临床取样、质检、建库、测序等应用方面,形成了TB量级数据处理经验。建立了本地计算机群和通过网络中心的远程计算,对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处理已达到50万套的能力,对全基因组、非编码组等组学分析也建成了网络数据平台。
数据库资源方面,我们的自有数据库已有20多年非编码基因工作经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积累了很多原始数据,发展了包括非编码预测、微生物调控预测网络等各种算法。
慢病管理、早预警加治未病方面,我们牵头开展二甲双胍不良反应基因筛查,并基于电子病历建立了中国人群二甲双胍用药监测体系。
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互联网+医疗”,特别是“+健康”。下一步建设健康城市,应该在费用降低、品质保障、效率提升、资源节约方面着力。 目前,我们在河北沧州、四川遂宁开展了一些试点,旨在通过现代健康管理、现代医疗服务、现代养老养生、现代健康产品的创建,达到健康寿命的延长,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院士韩德民——人工智能将“放大”专家智能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院士韩德民(陈彦 摄)
随着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医疗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寻求工作的数量随之减少,在编人员流失严重,这成为我国农村医疗事业的一个短板。
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移,这是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用什么手段呢?那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举个例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疾病,过去我们研究认为,鼻腔是打呼噜闭气的源头。但从目前临床发病看,它是各种慢性疾病的源头性疾病。数据显示,我国至少有5000万人患有此病,其中高危人群大约有1.2-1.5亿,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疾病。过去临床解决单个患者的手段,无法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而大数据则推动了该病征由单个机构的单打独斗发展向联合诊治。
联合诊治很多时候是通过穿戴设备完善的。它通过网络、云端,由人工智能分析后进行诊疗,给予有效的技术咨询服务。家庭及一级、二级、三级医院,通过信息穿戴网络的信息采集可进行完全的信息监测和疾病的全方位管理。有了这样一个手段,医疗健康重心下移就成为了可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慢病高发阶段,全国有2.6亿人患病,巨大的经济负担、社会负担和心理负担,大大降低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整体的幸福感。因此,我们急需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增强群众获得感,破解医改新难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