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我们的春天
发表时间: 2018-03-28来源:

  


春困其实是一种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养生保健是最积极的预防疾病方法,而节气养生尤为重要。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物候特征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节气养生能有效预防疾病,注重春季养生,对中老年人防御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作用。
       张伯礼介绍,中国传统以节气中的“四立”为四季的起点,春季从立春开始,立春这一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此时,气候转暖,阳气生发,万物生长,使人肝阳上亢,易出现上火、口鼻干、嗓子发干等症状,主要是人们冬令进补,厚衣被,少活动,形成人体内热郁积。春季阳气升腾,诱发内热郁发,进而引发上述症状。
       张伯礼强调,立春后要适当增加运动,包括太极、爬山、游泳和散步,伸动肢体的活动要多做,有益于气机疏泄。人们易有春困感觉,出现情绪不稳定,也就是春躁,这时多吃些绿叶蔬菜,多喝花茶,疏肝解郁,对振作精神有好处。张伯礼还提醒,春暖乍寒,血压易波动,容易诱发心绞痛、中风等病症,不应盲目停药或减药。
游和学从来都分不开
       每到春天,湖南湘潭某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郭勇就半是喜悦,半是担忧。
       郭勇喜欢春天,也喜欢给孩子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但也为是否带学生去春游苦恼。
       “今年的春游还不知道,学校还没有下通知,去年的春游因为安全问题取消了,而去年的秋游因为有学生得腮腺炎也取消了。”她说。
       我们早已将孩提时的美好记忆变成了一场“游不游、怎么游”的论战,而几乎每一次,“安全”二字都是套在孩子春游头上的“紧箍咒”。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自古以来,游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就是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边游边学,这也是现代学校为何要组织学生在适当时节旅游的历史渊源。春游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锻炼体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启发哲思、陶冶性格。甚至可以说,没有春游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眼里,春游更是一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事,“如果连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契合都不敢追求,我们要培养的究竟是温室的花朵,还是搏击天空的鹰隼?”
春光明媚可以读古诗
       将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一项共识。
       早在2016年底,教育部就公布了2017年高考考纲修订内容,宣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实验教材也已经进入中学生的课堂。
       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鼓励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实际上也给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文章提供了更好的帮助。
       多位教育工作者认为,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古诗词产生时期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共鸣,这也就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一味地“考什么就学什么”,那肯定是学不好古诗词的,关键还是要不局限于课本,边走边学。
       郭勇是学校经典诵读课程的负责老师。虽然她一方面为是否春游苦恼,但仍然记得,前年,她带着三年级的孩子们到湘潭雨湖公园春游,看到公园春光明媚,她突发奇想,索性让孩子们坐在公园里回顾所学的有关当下景致的诗句。
       一会儿工夫,孩子们吟诵出20余首古诗词,这让郭勇又惊又喜。“孩子们正是通过平时诵读的积累,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情景后便能脱口而出,这也就慢慢地领悟古诗词的内涵了。”郭勇说。
把节气和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
       城市里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春天的面目也模糊了。因此,有专家提议,我们应该像古人那样一边观察着返青的植物、惊蛰的鸟虫,一边反省自己对大自然的所作所为。
       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全世界的孩子到大自然去,都有一个安全问题,所以它是可以解决的。现在中国有了校方责任险,确实为学校减轻了负担。但国人的观念一定要变,一个文明、现代的社会,纵然付出高昂的代价,也要解放孩子,解放孩子必先解放教师,而这一切的关键是法律保障和国民共识。”
       对于春游和二十四节气传统如何保护的问题,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指出,最根本的思路,是了解传统,传承传统,在生活中加入现代化的因素让它获得生命力。刘晓峰认为,要把二十四节气和当代年轻人联系在一起,需要灵活运用最新的传播手段,比如漫画、动画、可视媒体等,来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关键是要尽可能让孩子和年轻人接触到这些知识,让他们心里有这个东西,这样才可能传承久远。
       更有专家指出,复兴传统,说到底,要有文化自信,而这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科学认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知道自己到哪里去,当你有能力、有底气把民族的东西变成世界的东西时,你才有文化自信。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能够扎扎实实地积累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唯有此,才可以沉淀并安放我们的现代乡愁。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