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中国网等走进印光故里印祖寺
发表时间: 2015-04-22来源:

 

领悟印祖思想   奉献一片爱心
和谐中国网、陕西合阳民间文联等走进印祖寺
成三顺


印光大师故里:陕西合阳县


和谐中国网、陕西合阳民间文联等走进印祖寺


给印光大师故里之印祖寺送去面粉


和谐中国网、陕西合阳民间文联等走进印祖寺

 

     4月18日,和谐中国网、陕西省合阳民间文联、合阳县志愿者总队民间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一行18 人,受浙江省爱心居士张亚莉诚托、在印光大师故里陕西合阳籍爱心李居士的带领下,走进位于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赤东村的印祖寺,为寺院送去10袋爱心面粉,并以义工身份修剪寺院内花草,挖掘印祖历史文化内涵,感悟新常态下的印祖精髓,传播核心价值观。
      三路人员,一路从首都北京赶来,一路从合阳县城集中,一路从路井街道直接到寺院集合,齐聚印祖寺,无比殊胜!开始了这一不同寻常的挖掘之旅,感悟之旅,爱心之旅,传承之旅活动。
     18日当天,天气预报有小到中雨,然而在虔诚的合阳民间文化人士、和谐中国网一行信众奉献爱心的真情没有因为天气而受到半点影响。也许是善举感动了苍天,活动刚一结束,在就餐期间,突降大雨,滋润着古莘大地,真是春雨贵如油!大家心中格外欢喜!也应验了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印光大师是合阳县路井镇赤东村人,是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是清末民国时期佛教界最具影响的高僧之一,及弟子和信众甚广,遍及全国乃东南亚国家。
     印光大师自幼聪慧,少习儒学。21岁出家入学,专修净业,历经磨难,终生倡导爱教、爱国、救人治病,教化治家,静坐常思己过,常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重视妇女作用。特别是把佛家思想和儒家学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儒道佛,以佛讲儒,儒佛相融,劝化世人。
     印光大师出家后,一生再未回过故乡,但他时刻不忘亲人乡友,村民遭灾,多次捐款;邮寄书信,开示弟子;赠送书籍,教化乡友。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历史挖掘,旅游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走进陕西合阳印光大师故里,寻秘探幽,体验大师故里原生态文化内涵,体验大师故里人文自然风光美景,体验大师少小时的人生修养心境,体验那种纯真、至盛、无暇心态,感悟人生,洗礼内心,感恩好时代。
     随着近年来合阳各界一系列纪念活动的举行,洽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带动,对印光大师故里的保护性修缮,开发和支持力度加强,2008年释演净出任住持率领僧众入驻印祖寺以来,把筹建中国佛教第五圣地作为己任,道路建设,寺院美化、洁化、亮化、文化挖掘,树木栽植,整体规划,都使人眼前一亮,一年比一年更庄严、肃穆、静澜、宏伟,真可谓日新月异,目不暇接。
     在文化现场采风活动中,印光大师的家人赵月喜,现年54岁,系大师的重孙。赵自安,男,64岁,系大师的西邻家。李麦花,女,76岁,系大师的对门乡邻。赵增侠,女,49岁,就是大师的老五家里人现在在此居住。他们为本次文化采风提供了不少鲜活的历史资料和故事传说。
     陕西省合阳民间文联、《和谐中国网》、合阳县志愿者总队民间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成三顺、李琪、王斌哲、雷英、李卫奇、杨根芳、靳玲洽、刘文清、杨晓春、李宝丽、申建能、申康等一行18人参与了这次爱心捐献文化采风活动。
     置身在这周围数万亩绿色生态无公害的苹果树繁华盛开、红地球葡萄树嫩芽初现的环绕之中的印祖寺,给人一种内心虔诚洁净的洗礼和心灵冲击,不虚此行,值得一去。
 

     全民学习《弟子规》工作委员会,和谐中国网总编、台湾孔子学院特教授、和谐中国书画院长、《弟子规》现代修订者李耀君老师《弟子规》、《孝经》、《群书治要》等中华传统文化讲座报告预约,《弟子规》合作印制、《弟子规》捐赠。微信一158 1010 2998,微信二liyaojun1966,邮箱Email:330835268@QQ.com

印祖寺文化采风启示之一:

贫穷不要消沉,励志奋斗会改变人生 

印光大师是享誉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净土宗十三代祖师,是清末民国时期佛教界最具影响的高僧之一,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赤东村人,姓赵,现在的赤东村1组人,他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1212日,园寂于194011月初四,享年80岁。这样的高寿在那个年代确实是稀奇的,因为,解放初期,国人的平均寿命才60岁左右。

2015418,我们合阳民间文联与《和谐中国网》一行10多人,来到久负盛名的印祖寺进行爱心捐献和文化采风,我们走进印光大师的老家进行文化采风。

见到了迎接我们来访的印光大师的家人赵月喜,现年54岁,系大师的重孙。

赵自安,男,64岁,系大师的西邻家。

李麦花,女,76岁,系大师的对门乡邻。

赵增侠,女,49岁,就是大师的老五家里人现在在此居住。他们为本次文化采风提供了不少鲜活的历史资料和故事传说。

大师的老家巷道是一条东西大巷的偏东边,座北大门朝南,大门口有3个老碗口粗的老槐树,槐树上冒出了绿绿的嫩芽,大门的围墙是用红砖垒砌起来的,大门是用水泥预制件窃起来的,上边覆盖的楼板,大门是一个铁门,应该说,是铁栅栏门,一看,这都不是原始的,应该是今人砌的。

进得大门,没有合阳人常见的门房,门房位置是一片空地,空地西北边角落有一口合阳人过去常使用的土窖,那是过去合阳普通农家都有的窖,储存红薯用的。每年冬季把地里的红薯挖回来,用手把红薯上的泥巴去掉,用切菜刀把红薯上的须跟剁掉,把有个别霉烂的红薯地方削去,晾干,然后用笼,笼上边系着绳子,一人在地上把红薯放进笼里边,然后,手抓绳子一下一下掉着把红薯放下窖去,窖内有一人,往里边一码一码地摆放。这样可以贮存到来年三夏期间,天然的地下冷库,可见合阳人过去是多么地发挥了天资创造力和实践力的。

用红薯时一人提前下到窖里,把放下去的笼里提进去,放进红薯,再提到上下直立的窖口,喊叫让上边的人,往上吊,吊上去就可以洗后安排食用。

印光大师的院子南北长,东西窄,双面院子,院子的过道很小,能拉过去架子车。

明眼人一人,大师家里过去都不是富裕人家的那样。

东边3间的木料房屋,砖瓦结构,墙体的下部用砖砌的,中间往上都是用一种提前打的胡基晾干后加进去代替现在人的砖作为建墙体用的,可以说是分两期建的。

因为合阳人盖房子,两头的山墙是有讲究的,明眼人一看便知,大师家里的东厦房就是先盖的三间,建有山墙,后来条件好了,再在北头紧捱着续的一间,接茬处很明显的区分着,是两期建设的。

西边厦房也是一样的,先盖的三间,后续的一间。古时老式的木门木窗特征。

东边房屋应该是合阳人讲究的,座北朝南的房子吉星房屋,归父母亲、长辈人住的。

西边是归孩子们住的。印光大师小时就是住的西边靠南边大门口的第一个房间。过去的土墙依旧,没有顶棚,足见大师小时的家庭环境还是不太富足的。

由此让我们联想到,贫穷使印光大师早年受到了一定的磨难。

仔细在村院年老人口中了解到,印光大师家有兄弟3人,他为最小,大哥赵从龙,二哥赵攀龙,他为老三,学名绍伊,字子任。

从中国人、合阳人对龙的崇拜分析,印光大师的父母,父亲赵秉刚,母亲张氏,对孩子们的成龙,就是合阳人说的,出人头地是有期望的。

对于一个靠天种地打粮,维持生活的普通农家来说,这无形中寄托了长辈多少的梦想和心中大志。不能不在幼小的印光大师心里激荡起一番雄心大志的,那就是:贫穷不要消沉,励志奋斗会改变人生。

印祖寺文化采风启示之二:

印光大师是一位注重栽植绿色的使者 

走进享誉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故里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赤东村,从西向东一条大道直通大师居住过的老巷,而进入赤东村庄的西口,老远就能醒目地看到有个大树矗立在村子里,直冲云天,树枝顶部离老远,就能看到一个合阳当地常有的老鸦窝,老鸦把窝筑在树顶,既可以抵挡风雨,在哪里边安全休养生息,生儿育女,还可以居高远望,一览无遗,通悉人间世太炎凉,真可谓鸟通人性,鸟居福地,逍遥自在。

当我们合阳民间文联、《和谐中国网》一行文化采风成员10多人乘车驰至巷道跟前,抬头一看,这个去处是:念佛堂,座北朝南,一进两个院子,约有两、三亩左右的场地面积。

念佛堂大门口两边各有一颗柏树,进得围墙栅栏门里边,东边是一排柏树,西边是一排外表看像雕梁画栋的房屋建筑,但进得里边,却是小窑洞建筑式样,冬暖夏凉,每个房间里都供奉着印光大师的像,遗物和其他佛像,供人凭吊。

北边是一排大房,跟教室一样,里边比较宽敞明亮。

进去向左手方向一拐,又是个小院,西边有一排3间木料房屋,底砖中间土胡基墙体,座西门朝东,南北方向排列,墙上的玉米棒成10颗,还有两串辣椒,醒目地挂在灶房门口的外墙上,细看上边已落满了灰尘,灶房门、窗都是老式的,合阳当地常见的木质门窗。

南边有两间房屋,也是木质房屋,分别是牛棚和磨坊,里边有喂牲口的石槽,耕地用的农具磨、耙、水桶、石磨子、牲口拉磨子时的夹板、昂眼,就是遮住牲口两个眼睛的一种用布蒙的物品,还有预防牲口随便胡吃料的笼头,面柜等物。

而院子中间略北的场地正中,就是大老远我们看到的那个槐树,老远看到像一个槐树,其实到跟前一看,是两个相隔45米距离的槐树。

这两个槐树,可不寻常,它就是远近有名的印光大师的手植槐,约有20余米高,西边的这个树身围须两个人方能抱住,东边45米远的另一颗槐树略小点,一人可以抱住。  树枝上已冒出嫩叶。

据随行解说的李居士介绍,夏天满院子都是浓荫,村里的人们在树下吃饭乘凉,谈天说地,说古道今,感受印光大师恩泽惠民。

槐树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在合阳也是一样,房前屋后均有大量栽植。木质坚固结实耐用是建筑或制农具和家具常用之木料。既可作行道树,还是优良的蜜源植物;花蕾可食,为清凉性收敛止血药;槐花可作黄色染料;槐实能止血、降压,根皮、枝叶药用,治疮毒;种子榨油供工业用;槐角的外果皮可提馅糖等;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花蕾与花含芸香苷、甾醇,果实含刺槐素、槲皮素等多种黄酮类和酚类成分。 

印光大师手植槐,给我们文化采风留下深深的沉思,当我们徜徉在大师小时栽植的槐树下,感受春季那一抹嫩绿散发的清香訫人心扉之时,似乎灵魂深处大师的暗示在提示我们后人,要好好保护环境,注重生态保持,多栽树木,造福后人吗?


印祖寺文化采风启示之三:


印光大师是一位思想开放并认准即行的智者

走进享誉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故里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赤东村,我们合阳民间文联和《和谐中国网》一行文化采风成员,通过观察、了解、体会,透过时空,我们在寻找大师当年心中为什么会产生那种思想火花,那种灵感,那种勇气,那种敢为人先的胆略。

我脑海中记忆深处有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对2011年毕业学生的寄语:独立思考,善于作为。这是一位在中国高等学府、有一定社会声望先生发自肺腑的勉励学生话语。

那么怎样“独立思考,善于作为。”?早在170多年以前的印光大师就走在今人探讨迷茫、道德、信念、决心、诚心的路上,其实,也都是每一代人都在探讨的人生路上。

印光大师在赵家排行老三,老大从龙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二哥攀龙不善诗书,长于农事,赵家对排行老三的印光,让其跟随老大从龙读书,从幼小时开始到14岁,都是在家中读的。

15岁到20岁,是在长安读的。走出去学习、观察、理解、融合、吸收,使印光开阔了眼界。

于是,才有了印光21岁时的第一次人生大胆决策,未征得家里人同意,即私自到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投奔道纯老和尚披剃出家。

合阳县政协文史委201212月出版的印光法师上、下两册书籍的上册第5页写到这次出家时的大师心路。据大师自言:“先数年,吾兄在长安,不得其便。光绪七年(1881),吾兄在家,光在长安(家去长安420里),遂于南五台山出家。”

然而3月后,就被大哥找到并带回家中,而其母亲既未赞成,亦未反对,从这里看到一位母亲的胸怀,那个做母亲的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不置可否的表态,在合阳当地的暗示里,也可以解释为默认,或者模棱两可,或者支持,但在这一特定时刻,应该理解为默认。

默认,就是理解,就是宽容,就是支持,尽管没有说出来,但从肢体表情语言中,无形中给了印光最大的支持和心理安慰。

从这刻起,印光想走出去的心情则更加坚定、迫切,合阳人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万事具备了。

从这刻起,印光看清了,其实是大哥不想让他走出去,想让印光跟他继续学习的。

从这刻起,对20岁的年龄,正是青春焕发,意气昂扬,已经在长安见识了外边情景的印光心里,早已经按捺不住继续走出去开创自己一番人生的新征途。

于是,有了在家80余日,一日因大哥探亲,二哥守晒谷场,从这里,应该知道的是已经是秋季收获季节。于是,他取出僧服,又偷200钱当路费,从家中逃出,奔回莲花洞,害怕大哥追来,不敢久留,只住一宿即去,一直行到湖北,挂单竹溪莲花寺,任挑水打煤的苦役,供常住的40余人之用,日夜不休,遂得留单。

此次离家,是年1881年也,终身未再还乡,足见其心志之坚决,之诚恳,之弥坚。


印祖寺文化采风启示之四:


崇尚节俭的印光大师

 

习近平主席在2014122日中央深化发展会议讲话中说: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

那么文化工作者如何在浩淼的历史印记里寻找、挖掘对时代有用、对个人有用、对人生有用的启示呢?

当我们合阳民间文联和《和谐中国网》一行文化采风成员,走进享誉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故里------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赤东村时,走进大师出生之地,幼年和青年时期活动的场所之时,拂去历史的积尘,倾听那些大师出家后的心路历程,一位崇尚节俭的大师形象跃然眼前。

印光大师一生力行俭朴,注重惜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为御寒,厌弃华丽。凡善男信女送来的衣食,便令交至库房,救济饥贫,决不自用。

受请外出讲开示,有的准备车辆接送,他亦不肯坐,以为折福故。

洒扫洗涤,事事亲力亲为。

大师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农家,从农家的老宅走出去,不论走到哪里,不论条件如何改变,环境如何影响,一生注重节俭,不奢侈浪费,静以养德,俭以养身。严于修心,心志不移。

这些体现在大师身上的优秀中华传统美德精髓,之所以备受海内外人士尊崇,超越了教而启蒙于世,流传于今,足见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影响之深厚,启迪之深远,入心之深刻。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