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合理传承
发表时间: 2012-07-10来源:


校本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合理传承
南安市东田中心小学 陈清湖

     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迫在眉睫。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的不足,使得适当提高传统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成为必需。课程改革以来,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为传统文化及其传承提供了进入课堂的可能。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把《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纳入了校本课程。通过开展《弟子规》等经典诵读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对待父母要有孝心,对待朋友要有爱心,对待学习要有信心和耐心,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陶冶学生的情操,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学生在潜移默化和风细雨般的熏陶性教育活动中逐步明白古代圣人的思想、智慧,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吸纳其精华,从而达到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品行、人格等多方面的素质。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们重点讨论两个问题:首先是《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内容是否适合作为校本课程?其次是此类内容如果作为校本课程该如何进行教学。在研讨活动中,大家普遍认为选取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既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值得探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校本课程地实施过程中,如何合理传承?现就这一问题综述如下:

     一、内容选择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合进入课程,因此需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选择课程内容,与此同时,也要适当考虑学生的需求及其能力水平。另外,选择内容时还应考虑地区差异和校际差异。这样既有利于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对地区性传统文化的挖掘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又可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1、根据德育需要选择课程。
     古人主张“文以载道”,注重“教化”。“教化”者,“教”而“化”之,这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我们常常抱怨思想教育不见成效,这是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的,人之初“善言易入”,及至不良习惯养成,就不容易改变了。所以,德育需要“先入为主”的正确的引导。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从娃娃抓起,着眼实际,从校情出发,针对眼下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从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日常生活规矩学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而《弟子规》正是解决了如何做人的问题,通过选取《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诵读内容为校本课程的补充,培养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基础道德,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道德规范,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不失为一项事半功倍的德育方法。
     2、根据学生水平选择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千年沉淀,诸子百家,各领风骚。但这些经典并非都适合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选择课程内容。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增广贤文》、《论语》、《唐诗三百首》等内容,难度较小,且富有音韵美,易于诵读,适合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诸如《千字文》、《孝经》等内容,难度较大,以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学起来较为吃力,就不适合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
     3、根据时代特征更新内容。
     我们在选取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补充时,还应根据时代特征对其中某些过时的内容进行更新,不能墨守陈规。以《弟子规》为例,《弟子规》属行为规范类“经典”,它不同于《论语》、《道德经》等哲理论述类“经典”,行为规范须随时代发展而修订。清康熙年间李毓秀作了《训蒙文》后,乾隆年间贾存仁不仅进行过修订,而且将标题改为《弟子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百年左右,我们不能固守着过时的行为规范,而应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台湾孔子学院教授李耀君老师就曾对此进行修订。
     如“入则孝”部分:
     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改为“事虽小,勿离善;苟离善,子道亏”。因为小事也有好事和坏事之分,不能笼统地说“勿擅为”。改后的语义取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将“号泣随,挞无怨”改为“善巧劝,终无怨”。即对父母的进谏方式变的更文明些。
     将“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改为“孝父母,百善先,仁之本,莫等闲”。理由一是对父母的孝敬主要应是父母在世时,即“厚养薄葬”;二是不适宜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灌输父母去世的信息,虽然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三是只要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其他道理,父母去世后该如何对待也是会自悟出来的。改后的语义取自“百善孝为先”和《论语》中的“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将“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改为“亲有疾,即请医,昼夜侍,不肯离。”
    等等……

     二、组织实施
     对于偏重于道德情感培养的课程来说,在实施过程中应大量采取体验式教学,而不是教师单方的说教。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的误区就是用单一的说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在一开始就需要避免这样的误区。对于《弟子规》之类的经典诵读内容,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们初步构建出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1、激情导入
     教师结合本节学习内容,可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或利用情景挂图、教学课件等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感情进入经文的学习。
     2、自主诵读
     首先让学生依靠文中拼音的帮助独立诵读原文,给予学生较为充足的自主读与思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基本能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如同桌读、男女生对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出兴趣,以达到熟读程度,为初步感悟经文内容和熟练背诵经文打下基础。
     3、明理导行
     其一、让学生对照经文阅读译文,独自获得对经文内容的初步感悟。
     其二、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对经文难解字义和整段含义拥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经文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
     其三、让全班同学对照文中要求,自省以往行为中的优点与不足,互相帮助,对以后的行为提出积极的改进措施,共同确定努力方向。
     为了使《弟子规》中的精辟论述,能被学生理解,在教学时,我们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读《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我们就给学生讲古代舜和闵子骞受到后母的虐待,仍坚持尽孝的故事。又如本次研讨课中,在学生学“亲有过谏使更……”这一句时,教师讲了孙无觉“苦心劝父”的故事。这样,既有理论又佐以生动,有趣、有益的传说、故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
     4、成诵践行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对背得快、记得牢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要求学生将习得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并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术,中国传统文化为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校本课程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要我们能掌握方法,循序渐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巧妙利用,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校本课程这一方沃土上一定会重新焕发出自己的光彩!来源:南安市东田中心小学  陈清湖
     南安市东田中心小学 Http://www.nadtxq.com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东田镇东田村鼓山路66号 邮编:362300 电话:0595-86210488

相关导读:

     山西省文史馆员与学者考察《弟子规》修订者故里引学界高度关注
     http://www.hxzg.net/html/thkszjy/2012/0704/9264.html

     翟耀文:寻访《弟子规》清代修订者贾存仁故里即兴感赋
     http://www.hxzg.net/html/thkszjy/2012/0701/9249.html

     《弟子规》清代修订者贾存仁墓志铭出土浮山
     http://www.hxzg.net/html/thkszjy/2012/0701/9246.html

     李耀君参观《弟子规》原作李毓秀故居
     http://www.hxzg.net/html/thkszjy/2010/0529/5043.html

     《人之规》——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http://www.hxzg.net/html/thkszjy/2009/0501/867.html
 

【和谐中国网hxzg.net·全民学习弟子规工作委员会·和谐文化大讲堂·弟子规现代修订者、台湾孔子学院教授李耀君老师弟子规讲座报告预约电话:010-5143 8660 短信158 1010 2998《训蒙文》清·李毓秀、《弟子规》清·贾存仁、《人之规》现代·李耀君】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