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恶性竞争何时休?“剧场效应”害死中国教育
发表时间: 2018-09-28来源:

【和谐中国网·和谐书院】教育大计
        前一段微信朋友圈一篇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推文一度刷屏。文中提到: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危险工种,陪写作业导致家长心肌梗塞。还开出了陪孩子写作业的必读书目:第一阶段《亲密育儿百科》、《孩子你慢慢来》、《让孩子做主》,第二阶段《莫生气》、《佛经》、《老子》、《论持久战》,第三阶段《心脏病的预防与防治》、《高血压降压宝典》、《强迫症的自我恢复》,第四阶段《活着》……作业,是如何理直气壮地在蹂躏学生的同时又折磨着家长呢?这一切,可以在“剧场效应”中找到答案。

        什么是“剧场效应”?

  百度关于“剧场效应”的解释有两条。第一条是大学者卢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时的巴黎成了一个大剧场,每个巴黎人在巴黎这个剧场中观剧,同时又主动被动地参与演出。所有人既是观众,又是参与演出的演员。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人们完成了自我的异化。第二条是个经济学概念。大意是说,如果剧院突然着火了,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每个人都选择快速奔跑出去。导致的结果是大家拥堵在大门口,形成了集体的悲剧。寓意是指: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最后形成整体悲剧。
  在这两个概念中,共同点是个人角色和社会环境的失衡。
  当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破坏其他人的利益。大家都这么做,最终结果是谁的利益都不能最大化,甚至可能出现整体利益的最小化。这就是“无序”局面。“无序”的结局通常是“双输”“多输”甚至“全输”。到最后,没有一个赢家。糟糕的是,当下教育从未建立过“良序”,一直在各种“坏序”中沦陷,然后终于无可挽回地坠入了“无序”的深渊。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实际上,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剧场的管理员,毕竟,他是秩序维护者。

       “剧场效应”绑架教育

  “剧场效应”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中国教育被恶性失序绑架,在每况愈下中加速坠落。
  举例一: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
  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国家有规定,生理也有规律。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国家规定和学生健康的底线。第一阶段(坐着看戏):所有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比如一周上五天课,每天上8节课,没有早晚自习,挺和谐的。第二阶段(个别人站起来看戏):突然,有个学校改成一周上六天课,每天上10节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第三阶段(所有人站起来看戏):于是,其他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也被迫跟进。一段时间后,学校都成了六天上课制。一个学校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学校都不守规矩(除了那些自己放弃竞争的所谓“烂校”)。于是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第四阶段(站在椅子上看戏):某些学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两周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习。有的甚至发展到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休息。于是,其他学校也被迫跟进。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学校一个月才休息半天,尽管骇人听闻,但比比皆是。所有学校都退不回去了。当大家都变本加厉地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后,所有学校在这个恐怖的节奏下达成了新的平衡:先延长时间的学校在一小段时间内取得一定优势,但随着其他学校的迅速跟进,这些先发学校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各个学校与原来五天工作制的情况相比较,办学成绩和排序没有本质变化。不同点是:所有学校、学生、教师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来那个排名而已。只是,谁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谁也不敢退回去了。
  例二:愈演愈烈的补课。
  第一阶段(没有人上补习班):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好在老师和家长们并未特别在意孩子们成绩好坏,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提高分数上补习班。这是起始状态。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校,那时社会上几乎没有补习班这种鬼东西存在。第二阶段(个别人上补习班):突然,有同学利用周末补课,或者上补习班,或是找一对一的家教,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排名,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第三阶段(大部分人上补习班):于是,竞争愈演愈烈,别人上补习班成绩提升了,你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第四阶段(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上补习班已经不够给力了,需要上名牌补习班,找名校老师补习。“你家孩子报的哪个补习班?”,已经成了很多家长聊天的中心话题。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现在是学习好的上补习班。因为别的好学生也正在补习,正在变得更好,你不努力就会落后!至于学习差的,甚至连补习班也不收。如此愈演愈烈,可苦了家长和孩子们了。然而,如此恶性竞相上补习班的结果,得到的是和原来一样的排序和升学结果。不同点在于: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更沉重了,孩子们的童年更加悲催了。而补习班和补习老师则大肆敛财,喜笑颜开。道理都明白: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补习班,给孩子们减负,给家长们松绑,不好吗?但,谁也回不去了!因为谁也不敢也不愿先停下来!谁先停下来谁吃亏啊。
  举例三:疯狂的作业。
  第一阶段(作业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完成作业都不是问题,写完作业还能愉快地玩耍。课余男生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鳖,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学生时代的常态。第二阶段(作业变多):某些科目或老师增加了作业,这门科目成绩立竿见影的提升,迫于考评的压力,其他各科纷纷跟进。第三阶段(作业变态):只增加作业数量已经过时了,作业的种类和形态也与时俱进。除了老师改的作业,还有家长改的作业,除了课内作业,还有课外作业、展示作业、探究作业、网络教育作业、全程签字改错、微信打卡、拍照上传……作业已经成了家庭和谐的头等大事。第四阶段(作业发疯):作业,重在落实,落实,关键在家长。写作业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学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维度。不写作业要罚站,甚至停课,在许多学校已成为常态;监督作业不力的家长被请到学校面谈也屡见不鲜。
  同样悲剧的是,当每个学生和每个学校都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他们的成绩排序与作业少时并没有显著变化。只是,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都更加疲惫不堪,日益心力交瘁。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学生们对学习这件事充满了厌恶,对学校充满了憎恨。学校只是一个集中起来被惩罚写作业抄作业罚作业的地方而已。尤为要命的是:谁也停不下来了,谁也不敢少布置作业,谁也不敢不布置作业。孩子们未必能赢在起跑线,可能要先累死在作业本中。

       谁是“剧场效应”的受害者?

  “剧场效应”覆盖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本来他们不必写这么多作业,上这么多补习班,熬这么多夜。他们本来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有愉快的游戏,有郊游,有闲暇,可以发呆,可以跑步,可以读书,可以写诗,可以交友……可是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苦太累了。熬夜到十一点十二点的小学生并不罕见,通宵写作业的中学生也不乏其人。至于传说中的双休,不是在作业中度过,就是在补习班之间穿梭。可他们如此辛苦,得到的不过是和原来几乎一样的结果。在被如此单调机械枯燥地约束十几年后,他们离开学校时,往往对读书这件事充满了厌倦。你还能指望这一代人有什么创新精神?家长们也是受害者。钱包被掏空了,身体被榨干了,亲子关系被破坏了。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大多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也陆续破灭。为了孩子的未来透支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所谓的分数摧毁了家庭的和谐,结果到头来才发现,所谓的高分并不能带来传说中的成功。当孩子身心破坏,当亲情残破不堪,即使少数孩子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这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呢?
  老师们也逃不过。表面看某些老师从补习中获利不少,但大多数老师舍弃了自己的健康和家人,也未必能成就学生的辉煌。学生辛苦,家长心苦,老师命苦。工作时间如此之长,法律规定的双休日和寒暑假,对于中国的高中教师来时,一直是个遥远的传说。更为滑稽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后,他们终究会发现,自己培养的学生除了获得几个分数,在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几乎毫无建树。

       谁制造了“剧场效应”?

  是孩子们愿意上补习班、写作业吗?是家长们乐意让孩子受苦受累吗?并不是。是评价尺度的单一,是过度恶性的竞争,是监管的缺位,是相对匮乏的资源,是生存的焦虑,是下一代不能输的恐惧,绑架着家长、孩子和老师们。

  当然,还是要区分主次责任。第一,是监管者的监管缺位。维护秩序是监管者的本职工作。学生在校时间一再延长、非法补习机构泛滥成灾、作业数量不断加码、超级中学违规招生,国家早都有明文规定限制,可这些规定却形同一纸空文。监管者应对“剧场效应”的失衡负主要责任。第二,是教育者的欲拒还迎。学校和教师应该是抵挡“剧场效应”的重要防波堤,面对恶性竞争、利益的诱惑、家长的压力,教育者应该有起码的良知和操守,不能一再丧失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违法,不违规,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一防波堤中,学校的管理层责无旁贷。第三,是无良商家和媒体的大肆搅局。大量的补习机构为了牟利,利用各类自媒体或纸媒体,大肆违规宣传,无所不用其极,营造“不能输在起跑线”“升学秘籍”“提分宝典”“名师点拨”……等等虚假信息,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的学习焦虑。第四,家长和学生。他们是被裹挟到洪流中的弱势群体,无力制定政策,无力甄别信息,无法改变规则,只能在洪流中挣扎自救。他们的每一次自救都无意中加剧了洪水的泛滥,大部分结果是既伤害了别人,也无助于自己。
【欢迎转载并投稿】和谐中国网
  邮箱:
731590068@QQ.com
  微信:131 4145 7599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