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成为德育工作的新阵地
发表时间: 2009-12-01来源:

  【摘要】

    现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正在成为年轻一代最亲密的伙伴,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面临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及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以及重新开发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使中国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大大地扩展与延伸,使中国步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正在成为年轻一代最亲密的伙伴。互联网上,网络信息剧增,信息传播速度极其快捷,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更加频繁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拓展人们的视野,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 (1)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在"网络社会"中由于多元文化并存也就产生了多元道德并存的局面,参与者可以通过接触不同的道德规范,来进行比较、选择或者建构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多元道德并存有利于培养主体的批判思维,学会主动选择。学会选择是道德践行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同时网络为人提供广阔的交往空间也有利于主体践行能力的培养。网络交往能促进不同文化、民族和具有不同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人对人理解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周围的世界,从而使人性中的善性得以张扬和提升。(2)自律精神的塑造。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无律只存在于儿童早期阶段,他律是道德发展中的一个漫长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他律的因素无处不在,始终让你感觉到有"第三只眼"在看你,使你处于一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因而行为更易表现为道德的。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性的,你可以戴上任何面具,以任何身份与别人交往。因此在网络中你也许只感到自己是某种符号,而不是现实社会中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的人。在网络中外在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网络中这种自主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塑造主体的自律精神。

    消极的:(1)思想道德观念混乱。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上信息良莠不分,泛滥成灾,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其中。(2)行为误导。许多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是由对网络行为的错误认识所致。当个体上网时,他(她)面对的是一台无生命的机器(电脑),通过敲击键盘或点击鼠标发出网上行为,缺乏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因此,个体可能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纯粹的网络行为而不是一种社会行为,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面临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及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以及重新开发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再思考

    (一)网络既是德育的内容,也是德育的手段。

    网络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它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德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具有传统德育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把网络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

    (二)拓展德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学校德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邀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三)改变工作方法,加强正面疏导,尊重、理解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强调以服从为主,忽视了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不能使他们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强制、片面的道德教育方式,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则,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利用网络优势,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加强学校德育,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道德教育体系。而学校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施,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利用网络优势,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1.要加强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针对部分沉迷于网络而影响了学习的现象,可以开展“网络与学习”的主题班会,也可以举办一场“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或开展“中小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动,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吸引青少年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上网的一个好方法。还可以建立孩子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开设他们感兴趣的栏目,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

    (二)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加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1.建立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网站。要切实培养学生的素质关键是要摆正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师生地位。因此,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也应该看到学生是品德形成的主体,他们的品德发展好坏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对他们施加的影响,同时由于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道德的评价能力较弱,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那么外界吸引他们的东西就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地吸引力的这一特点,通过建立有教育意义的网站,如把雷锋、赖宁等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及其事迹展现在网站;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世界名著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以及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搬上网站等,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浏览,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施加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品德向预期目标发展。

    2.对于校园网站,不仅要花大力气办好、用好,还要管理好。每天都应有值班教师和执勤学生进行巡视,可以成立教师和学生两支网管队伍对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监控,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网络的管理,更好地发挥网吧为教育教服务的功能。由于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学校有责任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因此,还应积极宣传,向起始年级的家长和同学积极推荐优秀的网站。

    (三)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面都具备大规模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因此,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强有力的德育队伍。教师可以利用青少年好奇心强和对年轻教师容易产生崇拜感、亲近感的心理特点进行言传身教,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掌握德育主动权。

    (四)开展丰富多采的网络特色活动,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

    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大网上德育活动宣传的力度。对于学校来说,网络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常规德育活动认真设计好、组织好,并及时利用网络加大宣传。比如,常规检查的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评比材料,利用网络及时公布,方便各班及时准确地得到结果。各种活动的通知和要求,及时公布在校园网上。各种先进人物和表彰内容,如每学期期中的单项表扬和期末的三好学生的评比、每学年的省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校级、市级先进班集体的评比等都将及时出现在德育专版上。光荣升旗手的简介也将在网上公布。可在网上进行讨论和评议。甚至评教评学活动也可以在网上进行。

    2.开辟网上“学习之窗”、“心灵之家”、“健康成长舞台”。

    ①在德育处内形成共识,发挥班、团、队三个学生组织在德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干部,在网上的德育专版上开辟网上德育处,广泛地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好团、队、会活动,并及时利用网络进行对外宣传和联络。如开展《每班一星》活动,每周在德育专版上介绍每班推荐的一位同学,介绍他的事迹和他的心里话。和学校的信息中心配合,开展一些网络摄影评比、网络作文评比、学生网页制作大赛等具有网络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②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目的。

    ③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让孩子们学会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运用网络提供的全新手段去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此外,在计算机网络领域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比如电脑学生网页制作的比赛,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及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能挖掘学生潜能,养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设计组织好系列班级活动。班主任是学校的主要德育工作者,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最了望学生,也最受学生的尊敬。他们理应成为开展网络德育活动的主力军。每学期,根据各年级的德育目标,要求各班订出班级工作计划,每月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中心组织一次网络班会。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材料,再利用班会时间展示材料,发布信息,先教育自己,再去教育别人。

  (五)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作用。

    采访中发现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的家长占大多数,一些家长,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了电脑,至于孩子用电脑来干什么,则全然不知,更谈不上管教和指导了。专家认为,家长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如果父母有时间能和孩子一起上网冲浪,既可与孩子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引导孩子有选择地汲取网上的知识。(方巧虹 龙游桥下小学)

    参考文献:

    1.《学校德育最优化整合的实践与理论》主编:王石兰王钰城百家出版社

    2.《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主编:霍益萍广西教育出版社

    3.《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改革探索》主编:吴立德中国文献资料出版社

    4.王伯军、邢广梅:《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8期

    5.刘景旭:《新时期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同上。

    6.潘惠德:《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2期。

    7.卢跃青:《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