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少年图志:读《震不垮的川娃子》
发表时间: 2009-07-18来源:

    汶川特大地震带来无数泪水,因为悲伤,也因为感动。女作家孙晶岩在地震当月深入地震现场,辗转灾区各地一个月,采访人物百余人,酝酿再三,完成了报告文学《震不垮的川娃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以可触可摸的文字记录了超越惨烈灾难的不屈人性。

    报告文学写作不仅需要智慧和才情,也需要勇气和体能。孙晶岩巾帼不让须眉,主动向中国作协请缨,奔赴地震灾区采访三次。从地震发生的当月下旬开始,辗转震区各地一个月,记写笔记8本。北京出席抗震救灾表彰会后,春节前夕作者又回访灾区,看望作品的主人公。正是依凭了这样认真的带着敬畏之心的虔诚采访,作者对地震与地震中的人有了更为真切的观照和感受,并且从中获得独特的发现,最终成就了这部独具特色和价值的报告文学。

    作家选择川娃子为作品的主人公,直观而言,这体现出女性作家对于题材处理的母性自觉。地震中川娃子的勇气、大气、静气、正气、智慧、真情和纯朴,深深地打动、强烈地震撼了作者。孙晶岩从自己经历过的真实存在中,从“震不垮的川娃子”看到了中国青少年是“垮不掉的一代”的重大命题,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已的希望所在。孙晶岩说,“5·12”大地震“成为中国青少年一代的成人礼”,这是我们理解作品主题的关键词。可以说以此把握对象,并且鲜明地凝练这样的主题又能强化对它的表达,使作品在地震文学中,具有了某种能够抵达对象精神本旨的优长。

    作品中,18个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可敬、可爱、可亲。灾难当头,他们责任在肩,临危任事。“家中唯一的男子汉”郑小鹏,地震中幸运地“虎口逃生”。但躺在安全地带,他“心里不安”,“第一个站起来,向危机四伏的学校跑去”营救老师和同学,“头碰破了,鲜血直流,手划破了,脚扭伤了,可他全然不顾”……作者笔下的人物勇敢坚强,天真可爱。作品用真诚的笔触谱写了少年英雄的精神塑像。

    多难兴我邦,困厄少年立。震不垮的川娃子不仅成为同龄人的精神偶像,而且也同样值得我们成人学习,“在这里你能看到人性的闪光,学到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丁晓原)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