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元——定格精彩
发表时间: 2009-12-23来源:
他是黄土地的儿子,生于陕西合阳,故乡的山水成就了他的摄影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作为人才被破格调入《河北林业》杂志任摄影记者,并荣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五年之后 ,进入新华社河北分社,1996年又回到陕西,任新华社陕西分社摄影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他曾用相机俯摄华北平原、三峡工地和八百里秦川,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空中影像。

 

    提起范德元,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资深摄影家。他作为一名记者,从事新闻摄影近40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全身心地投入摄影事业,潜心钻研摄影技术。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以故乡风貌为题材,拍摄了合阳风光、花卉、戏剧人物挂历,在当地传为佳话。拍摄的合阳粮食丰收、抽黄工程、革命故事等新闻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和全国许多报刊。

    担任记者后,范德元更是勤奋努力。为了拍片他常常废寝忘食,不辞辛苦,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哪里有新闻就往哪里跑,总要把照片拍得清晰,真切、生动感人。他的照片构图美观,大气恢弘,给人以一种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年来,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等中央和省级报刊发表画刊专版10多个,先后做了260多个专题报道。千余幅作品发表于《人民画报》、《中国摄影》、《人民中国》、《半月谈》等几十种杂志上,不少还作为封面采用。他自己拍摄编辑的画册有4部、参与拍摄的画册有20余部,有300多幅照片被印制成挂历、年画、宣传画等出版,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影展并获奖。

在担任新华社记者期间,多次承担总社安排的大型摄影报道任务并任主角,为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提供了大量珍贵图片资料。他曾连续三年被评为新华社十佳摄影记者,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及新华社和省部级新闻奖。

初次凌空梦成真

    范德元酷爱摄影,他还在孩子的时候,常仰望家乡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看高高盘旋、展翅飞翔的鹰,于是他就想着将来自己也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俯瞰家乡的美景,该多好哪!

    成人之后,他拿起了相机,把摄影作为毕生的职业。此时,“高度”这两个字成了他人生勇攀高峰的追求。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瞻远瞩”这句话成了他不断训诫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找到拍摄的角度,他爬过树,上过墙,甚至让人把自己吊在空中······当他想到鸟儿越飞越高看得越远的时候,渴望从空中这个独特的视角,欣赏、拍摄自己居住的家园和脚下美丽的土地。

    1978年,这个梦想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当时的任务是,配合西北大学黄土专家王永炎教授为27届世界科技会议出一本《中国黄土》大型画册。这次,他有幸参加了这一难得的航空拍照。

    上世纪七十年代,航拍在我国还是一件新事物,他作为一名在黄土地成长的摄影家,能第一次从空中看到黄土地的壮美、博大与深厚,心情格外激动。这使他更加热爱黄土地,热爱黄土地上的生灵。

    当时航拍用的双翼运五飞机是由国家特批的,在兰州空军部队的配合下,他参与航拍了陕、甘、宁、蒙、豫黄土高原。空中摄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飞机忽高忽低,盘旋起伏,大地时而舒展,时而倾斜,要在这不断变化中从高空构思取景,按动快门,还真要有些功夫。范德元将自己多年的摄影实践用于高空摄影,他根据航拍特点选用镜头,并根据飞行的高低、速度,调整光圈和快门。在空中他被大地的美景一次次感动,也一次次地按动快门。他将一幅幅画面收入镜头之中,用心灵书写了一曲黄土地壮歌。最后,他将这些作品汇入《中国黄土》大型画册这中,获得了国内外殊荣,实现了自己空中摄影的梦想。

航拍祖国大三峡

    范德元担任新华社记者后,在河北省先后参加了华北大平原、渤海湾、塞罕坝、燕山、太行山等地的航拍任务。使用的工具有小型飞机、航模飞机、运五飞机和运七飞机。通过多次航拍使他积累了不少经验,在飞机上他也切身体验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与雄伟,他要用手中的相机为大地作画,为山河而歌。他的作品曾刊发于多种报刊,为人们留下了难得的影像资料。

    1996年,范德元回到新华社陕西分社后,担任摄影采访室主任。那时正是三峡水利工程干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由于他摄影技术好,能吃苦,又具有多次航拍的经验。第二年在三峡围堰工程合龙时,他奉总社之合,赴湖北三峡水利建设工地承担航拍任务。

    拍摄三峡,这对范德元来说,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新华社摄影记者那么多,能把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他,那是总社对他的信任。尤其是三峡水利工程,它曾是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夙愿,毛泽东曾赋诗:“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期望三峡工程早日建成。但是由于当时的国力,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才付诸实施。三峡工程的建设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

    三峡工程的重点是大坝建设,但前期必须将围堰建成,截住江流,围堰的成功关系到大坝的建设,围堰的合龙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大江截流那天,中央领导亲临现场,作为新华社记者的范德元,他要用相机定格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让全国人民都为之振奋。

    范德元在接到这项重要任务后,连续几天激动不已,夜不能寐。他是黄土地的儿子,能用自己的相机为三峡立传,为祖国的建设留下美丽的画卷,是莫大的幸福。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他直奔三峡工地。他在那里了解情况,观察地形,与建设者交谈,为的是把图像拍得更好。

    大江截流时刻到了,只见范德元全副武装,他登上一架米格—17型军用直升飞机,在长江上空飞翔,随着一车车石料向江中投去,他也在空中一次一次按动快门,当围堰被最后一车石料填满时,大江截流成功了。范德元的相机里也留下了中国人改造山河的伟大瞬间,这一时刻永远镌刻在全国人民的记忆里。大江截流的照片,通过电波传遍了祖国,传遍了世界。当他看到报刊上凝聚着他心血的照片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俯瞰家乡黄土地

黄河明珠

    范德元是陕西合阳成长起来的摄影家,这里曾是我国首部爱情诗的发源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诗经》中的开篇之作就出自这里。家乡的人文历史、风景名胜,常使范德元为之自豪。他多年在外,走南闯北,拍摄了大量优秀作品。2006年,就在他即将步入大量优秀作品。2006年,就在他即将入60岁的时候,他觉得为家乡做点事情,拍一部空中画卷。这一机会终于来临了。

    随着国际上流行的一种高科技的新型飞行器——“动力三角翼”的问世,从空中俯瞰故乡合阳美丽奇景的愿望使他心动,他试图以宏观的角度呈现合阳多元丰富的黄土地风貌和土地与人互动的故事。

    通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在影友的帮助下,他认识了广东天韵航空公司部经理李伟新先生,他俩一见如故。在他的支持下,从北京调来一架三角飞行翼,合阳县政府全力配合,首航拍摄在合阳大地拉开帷幕。

 
洽川处女泉

    飞行的动力三角翼,是一种轮式起落架超轻型飞行器,两翼展开像老鹰的双翅,约有十多米宽,下方的座舱可乘坐飞行员和摄影师。当三角飞行翼全副武装停放在事先选好的合阳县城南的迎宾大道上,他竟然有点望而却步。心想,我航空摄影飞行已有好多次,大小飞行器就连直升飞机也坐过,但像这样在大风筝下边吊个摩托车,人和照相机都暴露在开放式的座舱上,还是第一次,坐上它飞上几百米甚至千米,安全吗?这时航空公司李经理似乎看到他的心事,专门登机为他进行了飞行表演。当时,望着这飞行器,儿时的梦想、父老的希望、乡情的召唤一起涌上心头、拥抱合阳大地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他忘却了一切不安全因素,甚至忘记自己已是年近六旬的人了。他毅然登机,从空中这个独特的视角,去拍摄充满魅力的合阳,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乡亲,都能看到家乡的美景。

    他乘坐的三角飞行翼起飞了。哇!从空中俯瞰故乡合阳是多么令人心动。这里是他初出茅庐之地,他几乎踏遍了这里的每个角落,但之前看到的都是些局部,如今终于可以从空中一睹合阳全貌了。随着照相机快门的闪动,热爱家乡的赤子之情,连同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同定格在胶片上。

    鸟瞰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因为视角的变化,原来司空见惯的东西显得趣味盎然。合阳人勤劳耕作的黄土地颜色之美妙,形状之神奇,千姿百态的地貌活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油画。麦苗青,菜花黄,塑料大棚泛白光,还有那些散在一大片绿色农田中的五颜六色的小村庄······

    飞行翼在洽川上空盘旋,放眼望去,芦苇荡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碧涛中的“瀵泉”圆圆的,湛蓝湛蓝的,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珍珠。鱼塘像块块明镜,鱼儿像流动的诗。这美妙和歌,天然的画,一块块在黄河岸边镶嵌出美丽的图景。

    范德元将家乡的美丽画卷,汇集成一部《空中看合阳》的大型画册出版,为家乡书定一部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史诗,让人读后赏心悦目,轻松地领略到合阳的遥远和现实。这就是他对家乡的回报。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