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民生问题是社区建设的重点
发表时间: 2009-04-21来源:
  民生问题在社区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所谓民生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用社会学的术语说,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政府、市场和社会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既是对民生问题上社会公平的很好的表达,又是对社会成员安居乐业的很到位的说明。

  1、社区服务与住有所居

  社区服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的一条贴近百姓、服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化服务新路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成份、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农民工进入社区,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多方面需要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社区服务,使社区成员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享有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居于社区而乐于社区。可见,良好的社区服务,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政府的施政宗旨;有利于推动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扩大就业、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社区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社区服务方式,大力提倡“零距离”服务,更好地施惠于民。即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的服务对象之间,在服务感情上的距离为“零”。社区工作人员与本社区单位及居民之间要建立好友谊,培养好感情,相互之间要经常沟通,让社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工作人员有信赖感,这是做好“零距离”服务的前提。在服务空间上的距离为“零”。社区工作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找上门”服务为“上门找”服务,把服务送到社区单位和居民家中,这是做好“零距离”服务的核心。在服务时间上的距离为“零”。社区工作人员根据社区服务对象的需要,随叫随到,及时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做好“零距离”服务的根本保证。

  2、社区就业与劳有所得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就业是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就业。社区就业与居民劳有所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社区服务事业和再就业工程向前发展。

  社区最大的优势在于“二清一近”, 即下岗失业人员情况清、社区单位和居民家庭需求清、与下岗失业人员感情近。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了社区居民大量的岗位需求信息,同时,又能及时了解社区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从而“就近就地”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使社区居民都能劳有所得。

  3、社区保障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社保是民生之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在社区保障体系中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社会人员流动面增多,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打破了人人都在“单位”组织之中的格局,有些人开始下岗分流,脱离单位,走上社会;随着老龄化的增长,离退休人员的逐年增多,这就使社区的工作对象增加。二是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思路的实施,打破了政府办社会、企业和政府办社会的格局,政府和企业中的许多社会事务将交给社会承办,特别是那些政府管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应交给社区去办,社区的职能扩大了。因此,社区保障体系应运而生。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我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退休职工在社区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的衣、食、住、行及就医看病将是社区的又一大群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需求的增加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社区医疗服务与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福利性服务,在政府倡导并推动下,各级政府不仅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兴办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而且建立以社区负责人为主的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这就使得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带有一定的民生色彩,让老弱病残者在社区保障中消除后顾之忧。

  4、社区学院与学有所教

  “教育是民生之基”,作为教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近年来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重视。社区学院的共通点,在于其开放式入学条件及低廉的学费、小班教学及灵活的教学方式。社区学院中的社区教育包含了很宽泛的多种活动,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农民工培训以及社区教育服务。根据学员的需要,为了学习工作技能、个人的学习兴趣,可以是一个小时的讲座,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的课程,可以在社区学院内上课,也可以在社区学院之外上课。通过社区学院做到社区居民学有所教。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