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与和谐社会
发表时间: 2010-01-17来源:

    战国时期的荀子吸收借鉴了当时诸子百家学说,尤其是道家学说,不过从总体上说他属于儒家,他提出了突出礼乐教化的和谐社会理想及其整合方案。荀子所设想的和谐社会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分工明确

    荀子在论述人类社会的特点时提出了著名的“明分使群”观点。他认为,人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既能结成群体又能适当分化;既结合并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中,又具有各自的社会角色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荀子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分工十分明确的社会,因为社会角色分工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础。他认为,社会上许多工作需要人去做,而这些工作又不可相互替代,只有通过社会分工,社会机体才能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才能不乱。同时,个人的能力总是相对有限的,他不可能从事一切工作,个人只有各安其位并同他人交往合作,才能生存。

    二、等差有序

    在《荀子·君道》篇中,荀子又提出了“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的社会理想。荀子充分肯定了等级名分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治国之道最重要的是区分社会不同等级名分,使人人各安其位。

    三、礼义有度

    “隆礼”和“重法”是荀子社会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除了强调要注意赏善罚恶、实施严刑峻法外,还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社会必须隆礼、循礼、重礼。首先,他从社会规范起源方面阐明了礼的作用。其次,他直接从礼义功能角度论述了社会要想和谐就必须依礼而行。荀子认为,治理国家以达到和谐稳定强盛,除了信守道义准则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唯利是图,不信守仁义道德,背信弃义,对内欺诈百姓以图小利,对外欺骗他国以图大利,则会导致上下离心离德,国家易于陷入危亡。所以,荀子一再强调要做到先义后利,重义轻利。

    可以看出,荀子的理想和谐社会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社会,而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孜孜以求的社会模式。但从总体上考察,荀子的和谐社会思想也还带有一定的平民色彩。

    荀子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按社会成员对社会贡献区分其报酬是必要的,社会成员对自己之于社会贡献程度的自觉估量,是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在科技、知识、管理、资金等非劳动要素已进入社会分配系列的今天,人们若仅仅着眼于劳动付出,将按劳取酬中的“劳动”作狭义的理解,就难以了解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及其多种因素合力这一客观事实。按照贡献的差异进行差异分配的原则,是符合人的利益驱动本性的,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社会成员的活力和潜能。

    在当代社会,对和谐制度的设计,一方面要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强势集团追求财富欲望的合理空间,另一方面,又要将他们对财富的追求限定在社会可接受的公平、正义范围内。一般来说,强势群体拥有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在获取利益方面更容易得到制度设计、政策安排等的支持,相反,困难群体的生存权利更容易被忽视。因而,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就更有必要。若没有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利益或最基本生存权利的合理安排,要实现社会和谐是不可能的。

    荀子倡导的以礼乐为根基的人文教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礼乐制度下的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群居而不乱”“体情而防乱”,既有秩序、又有自由的合理社会。每个人在合理的风俗习惯中,可以改过迁善,过着自己能把握自己,又能涵融群体的生活。而淳朴世风的形成,又少不了对民众的礼乐教化。通过礼乐教化,人自觉其作为人的存在,以富于人性的交流,取代相互窥伺与欺骗。也许人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礼乐的教化是无根的,难以落实到人伦日用中去。但是,无论是在现代科层社会组织中,还是在人们家居封闭的楼房里,用人对人的温情取代人对人的冷漠总是受欢迎的;无论是礼貌地问候,还是在家居生活中对他人存在的顾及,比如爱护环境、不讲脏话、对人友善这些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都足以成为和谐风俗的基本要素。相反,现代人若没有诚信、孝顺、平等等观念的支撑,人们就会整日生活在控制与反控制的争吵中,人的情感细小裂痕就会化作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心灵鸿沟。(涂可国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