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平利随笔:眼界无碍
发表时间: 2009-09-15来源:
        古语云:“眼界宽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清波”。 
        我们平时所说的眼界,实际上是一种心界,一种境界,主要是指人的思维、见识以及看问题的方式方法。“眼界”,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一个人看事情、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水平。眼界有宽窄、远近、大小、高低之分,这些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教养、见识、悟性、智慧、常识、知识积累等等。 
        世人长相千差万别,他们的性格各有不同,其眼界也大相庭径。见仁见智之分,乐山喜水之别,泰山鸿毛之异,举重举轻之差,皆因眼界不同而异也。广言之,一个人所做出的任何一个选择、判断,他的言论、行动,他的为人、做事,他的奋斗及其结果,无不体现或者表现着他的眼界。 
        人类任何形式的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被教育者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朝着宽、长、高、大的方向发展。反过来,人类所以需要教育,需要一代又一代地培养自己的后代,使之成为人才,也是由于人类中的任何一个分子,哪怕是最优秀的分子,他们的眼界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缘故。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本身是有一定缺陷的,眼界是有碍的。 
        孙中山先生曾经讲过科学家牛顿的一件趣事:牛顿养有一大一小两只猫,经常出入于牛顿的工作室,埋头于工作的牛顿,不得不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去给他喜欢的猫们开门、关门,而这又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怎么办呢?大科学家牛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就在门上挖了一大一小两门洞,大的过大猫,小的过小猫,这样就可以免除自己经常不断地开门关门之苦而安心地投入工作了。可这个举措,令常人感到可笑。为什么呢?有一个大洞足可以让两只猫来往了,再挖小洞则纯属于多此一举。这个故事说明,智者千虑也难免有一失。人的思维的定向性,让人的智力朝着某一方向发展,而对自己思维定向以外的东西,往往不能达到哪怕是常人一般的程度,不能真正做到眼界无碍。 
        有碍和无碍,不是绝对不变的,它是一个问题中的两方面。要做到眼界无碍,人首先得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全方位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不能仅仅在一条线、一个平面上看问题,而应当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里立体地认识问题;其次,尽量多地学习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地为自己的思维增加营养,通过学习开阔自己的心境和眼界;第三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实践中学会与有智慧的人谈话,交流思想,从中看到自己不足的方面而予以弥补;第四,最为重要的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提高静力、定力,提高悟性、悟心,不断开悟,哪怕日增一丝一毫,也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天天开悟,时时精进。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