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读一读《三字经》
发表时间: 2009-09-03来源:

 

 

 

《三字经》从开始创作到现在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始作者能追溯到宋朝的王应麟,从文字上看,应该是历代对内容有所修改或增加的,不过主要结构却从未改变。几百年来,在旧时教育中,《三字经》一直是学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能够流传下来,可见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以至于后来被广泛认为“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

我儿时入学,已是新社会新的学制,见不到《三字经》了。但在村人口里还常能听到咏诵《三字经》。不管识字的不识字的,都能顺口来两句“人之初,性本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之类。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了。小时候我对《三字经》印象深刻的是父亲讲给我的一段有趣的故事。我父亲是入过冬学的,首读本就是《三字经》。他讲,他们一个学童把《三字经》篡改为“人之初,爱吃蛋,泥炉子,炒鸡蛋,我来吃,先生看,急得先生啃门扇……”,可想而知,这大大地触怒了先生。于是先生用戒尺将该童的屁股打肿。父亲告诉我,旧时的先生手中有把戒尺,学生犯了错就用戒尺打。一般是打手掌心,而且通常是打三下,轻重是根据学生犯错的大小而定。打的时候都是打左手,因为右手要写字。对于象篡改经书、糟践先生者,那是属重大错误,这时候就要打屁股,而且是把裤子退下来光着屁股去挨打。先生在愤怒下,下手狠了,屁股一定是会被打肿的。

我很怀疑这个篡改《三字经》者该是我父亲本人,要不他怎么能够把多少年前的篡改句子一字不差的记住呢?(当然,我后来也一直记着,大概是这篡改过的句子更有趣的缘故吧。)但父亲却坚决的、严肃地否认了。他说他是信奉《三字经》的。比如说“养不教,父之过”他就牢记在心,等我们兄弟几个能上学时,他就坚持让四个孩子都去上学。我读初中时,三年困难时期正在末尾,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我们同学大多是住校读书,一个月很少的一点火食费都难凑齐。不少同学都辍了学,我一个班只剩下了十来个学生。那时,我就不想再读书了,因为饿的厉害,再说也看到家境太贫苦。但我这个念头被我父亲非常严厉地阻止了。他甚至动用了家法,放话说,我要敢辍学就打断一条腿。为给我们凑学费,父亲甘冒“投机倒把”的罪名,偷偷摸摸跑内蒙往口里贩卖牲口。也因此获罪,“文化革命”中遭到了多次批斗。父亲说,他一点也不后悔,能把我们培养成人,就是他人生的成功。因为“养不教,父之过”,不教育子女才是人生之大过。由此可见这《三字经》教化作用有多大,竟然让一个只读了几天冬学的农民,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如此重视教育子女,应该算是很有眼光的。回想起来,我能有现在这点知识,追根溯源,恐怕得益于《三字经》对我父亲之教化功能了。

记得“文化革命”后期评法批儒的时候,《三字经》是被当作供批判的材料印发的。当时第一感觉就是确实像儒家的东西。那时候的政治环境,除了批判,不讲道理的上纲上线,是很难有人敢说真话的。但我一直对《三字经》怀有好感,总有一种不了的情怀。那本批判材料倒是让我如获至宝,给了我拜读和思考的机会。前一段,断断续续听过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讲《三字经》,更是大受启发。一本《三字经》不过一千多字,这短小的篇幅中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其内容包括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不少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言简意赅。因其三字一句的韵文格式,极易成诵。但是,作为学童教科书,我总觉得要让孩子全面理解,恐怕很难。不过,如果儿时将其背熟成诵,成人后,再去理解其内容,一定会受益匪浅。比如文中只用了三百余字,就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真的十分精当,而且历史线条理的很清晰。历来这一段落是备受赞誉的。我常常发现,当谈起中国历史时,不少人对我们国家的历史记忆比较混乱。甚至一些大的线条都理不清。如果谁能下功夫将《三字经》中这三百余字背会,我相信,头脑中一定会建起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框架线条来。作为炎黄子孙,简明的知道我们的历史,恐怕应是个基本功吧。《三字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字经》用典很多,知识性很强,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如孟母三迁,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文姬辨琴,刘晏正字,以及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一系列故事;还有三才、三光、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合、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知识面覆盖很广。最重要的是他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态度与目的。至今依然放射出我中华历来重视学习教育的思想光芒。

君不妨读一读《三字经》,你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来源:和谐中国网)

 

(作者丁世元系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