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音乐像母语一样传扬
发表时间: 2018-04-19来源:
 

我国民族音乐古老多样,是不同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一曲一调,流韵千百年。刘玉婉三十多年致力于发掘保护民族音乐,让中华大美之音永流传。

 
关键词: 刘玉婉

QQ图片20180316140226

刘玉婉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九届中国金唱片获得者,2016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

 

我国民族音乐古老多样,是不同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一曲一调,流韵千百年。刘玉婉三十多年致力于发掘保护民族音乐,让中华大美之音永流传。

民族音乐美得让人迷恋

我从事民族声乐演唱三十多年。因为喜爱我国古老的民歌和地方戏曲,从1987年开始自发做“中国民歌和地方戏曲挖掘保存”的相关课题。这些年我去过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

我在老乡家里一住就是好多天,与他们朝夕相伴,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民间老艺人珍贵的口传心授。那些粗犷的、温婉的、欢快的、悠长的……各式各样的曲调都令我迷恋,一次次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那时没有先进录音设备,我到各地采风、调研时,总是随手拎一个小型录音机,带一个厚厚的笔记本,把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民间珍宝一颗颗寻觅、收集起来。到目前为止,我收录、整理的第一手民歌资料已经超过了两万首。

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遗产,记录着文明的演变、民族文化的承袭、百姓的精神世界,更成就了传统民族文化瑰丽的宝库。耳濡目染中,它们也深深影响了我的创作和演唱风格,借鉴传统的民歌元素,我改编的作品已达百余首。这些歌曲受到大家喜爱,我想应该是得益于民族文化的极大魅力吧。

以前收集整理民间音乐是我单枪匹马的个人爱好,但全国政协委员的新身份,鞭策我必须以更高站位去推动民族音乐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为国家、为后代做出更有价值的努力。

多年来,我有幸结识了很多民歌老艺人,其中一位相识26年的侗族老奶奶已93岁高龄。有时,她新发现了民歌小曲,就会欣喜地第一时间告诉我,或者写成手稿让家人拍照给我,有时她还会在电话里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但老人家年事已高,身体越来越不好,这让我深感急迫:我个人的力量非常单薄,随着老艺人的陆续离世,很多古老的地方民歌面临着失传、断代,民歌的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我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民歌采风和传承。

传统文化给后代丰厚给养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家园的璀璨花朵。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好新型智库,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给我很大启发,最终我提交了《中国应筹建中国民族音乐数字文献平台》的提案,建议从中国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开发与数字化应用着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平台,借助科技手段让我国民族音乐更好地得到传承保护。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更倾向于外来音乐或流行歌曲。如何活化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年轻人的兴趣,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本民族音乐很重要。

我的儿子在读初中,一向偏爱西方音乐。每次家中播放民族乐曲,我无比沉醉享受时,他却一脸的不以为然。但我依然坚持用民族音乐元素去滋养、影响他。不久前,他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参加了在东京举办的数字音乐钢琴大赛,凭借一首自己创作、演奏的钢琴曲捧回了一项国际大奖。得奖的重要原因正是乐曲中融入了我国传统的民歌元素,评委在该段落打分时甚至给出了满分。

我太欣慰了,我每天播放的民族旋律早已让儿子入脑入心,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这件事对儿子的触动也很大,他明白了我常说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审美在悄悄发生变化。最近学校举办音乐会,儿子说他已经选好了演唱曲目,是民族风浓郁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热爱有时并非天生,要靠后天的培养和熏陶。中国古老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如此珍贵丰厚的财富应当被守护,并发扬光大。如果民族音乐能像母语一样成为中国人代代相承的传家宝,成为自身血脉的给养,那么来源于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自信、民族自强才能真正得以建立。

身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心怀深厚民族音乐情结的我感受到了更重的责任,希望能发出响亮声音,唤起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中,共同延续其生命力,推动民族文化代代相承,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  

责任编辑:和谐中国网